天下李氏出陇西

时间:2012-10-16 11:00来源:《百年甘肃》 作者:北辰,马永强 点击: 载入中...



    中华民族是一个四海归一、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在漫长的繁衍生息过程中,形成了以姓氏为标识、以血缘宗亲为根基的睦邻亲善的优良传统和强烈的认同意识。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姓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大文化的组成部分,成为增强广大中华儿女凝聚力的联结纽带。


    姓氏文化是一个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变迁相互依托的历史存在。关于姓氏文化有组织、上档次的研究,基于中华民族立足于改革开放走向振兴之路的时代背景。在这样的情势下,海内外中华儿女心系祖国、叶落归根的愿望才能得以实现,姓氏文化研究的应运而生方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就全国而言,继山东曲阜孔氏文化之后,尤以我省的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最为突出。它的研究,滥觞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兴盛于九十年代,现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引起了海内外宗亲组织和文化界的关注。


    据资料记载:明朝时期,李氏是全国的第八大姓,到清代,已发展为全国的第二大姓,如今全国汉族姓氏中,李氏最多,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9%,达—亿之多,居全国汉族人口之冠。遍布全国和旅居海外的李姓人士,异口同声称自己的“根”在陇西,并命自己的堂号为“陇西堂”,共尊陇西为其郡望。于是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说。


    就地理位置而言,陇西指的是陇山(六盘山)以西之地,而文化学意义上的“陇西”是六盘山以西、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即今兰州、陇西及天水等地),为李氏族裔繁衍生息之地。据专家考证,李氏之远祖肇自轩辕皇帝之孙颛顼。约在四千多年前,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为尧之大理(官名)。李姓以皋陶为血缘始祖,皋陶的子孙世袭大理之职,因官命族为理氏。夏商之际,有理征在商纣王当道时屡进谏而获罪,其妻契和氏携子利贞,逃于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食木子而得全,遂隐姓易名改理为李。利贞公成为李氏得姓之始祖。利贞传十代孙至李耳(即老子),为春秋时道家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其八世孙李昙生四子:崇、辨、昭、玑。  “长子崇,子伯,陇西守,南郑公”  (《新唐书》),李崇即陇西始祖。李崇子孙遂以陇西为基地建功立业,根深叶茂。至西汉时,  《史记》特为“陇西成纪人也”——李广家族立传,使陇西李初步具备了文化形态上的意义。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期。这时的陇西是陇右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陇西李氏大发展的关键时期。生于渭水河谷的李渊父子匡定社稷后李氏独尊天下,贞观盛世时的唐太宗昭令天下李姓皆以陇西为郡望,且对立功及受封归降的显赫之士广赐李姓。从此。陇西李氏不但遍布我国的陇.蜀.秦、晋、苏、皖、桂、闽等地,而且在唐以后,由于历年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迁调、贬谪、游学、经商、避仇等多种原因,李姓族人频繁地迁徙,从中原向四面八方流动,漂洋过海到五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回族李姓、苗族李姓、瑶族李姓、壮族李姓、白族李姓、犹太人中的李姓、越南李姓、朝鲜李姓等等。担任过北大校长的胡适曾说过:“我们绩溪{在安徽}姓胡的,都是李唐的后裔,应该有大志而有所作为,”自称是陇西成纪人的大诗人李白不无自豪地歌吟道:“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天开青云路,日为苍生忧.”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说过:“一个依赖过去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同样,一个忘记祖先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遍布世界的炎黄儿女身处异国他乡敬宗睦族、加强联谊,不仅是一种生存需要,同时也是一种精神需要,他们在各地成立了宗亲组织。在美国有“美国李氏敦宗总会所”等25个宗亲组织遍及美国;加拿大有“温哥华域多城李氏公所”等九个组织,马来西亚有“吉隆坡李氏联谊总会”等八个组织,菲律宾有“菲律宾陇西李氏宗亲总会”等八个组  织,日本有“门本东京李氏宗亲会”等两个组织,新加坡有“新加坡李氏总会”、 “新加坡潮州陇西公会”等组织,泰国有“李氏宗亲总会”,缅甸有“仰光只荷坦陇西堂”,印度有“印度加尔各答李氏  自治会”,香港有“香港陇西李氏宗亲总会”等组织,欧洲有“北欧李氏宗亲会联络中心”,以及台湾省的“世界李氏宗亲总会”。这种世界宗亲网络的形成,显示了中华儿女强烈的认同感情、寻“根”意识和团结精神。


    1987年,台湾记者李长德冒着风险来北京访。当他接受香港《文汇报》的采访时说:“我是客家人,远祖在陇西。我从小就想到 大陆来,很想看看大陆,当了记者以后,这个想法越来越强烈。” 其后, 日本的富田秀子(汉名李秀莲,原广东梅县客家人)携子女来到陇西寻根访祖,每天晚上她都要和当地的老婆婆同炕而眠,共话家常.回到日本后,她来信说:“我像回到温暖的家乡,受到亲人的款待,心里感到那么温暖,爱 乡之情,油然而生,我们在海外盼望着祖国繁荣。”正如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专家汪钺在《李唐的祖籍和郡望》一文中阐述道:“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情,远远超过了归属的意境,悠久的历史沉积了古老的文化,寻根意识淡薄,郡望意识厚重,前者展示的是先祖的栖息之地,后者闪烁着祖先的智慧之光。”正是这种闪烁着“智慧之光”的“郡望意识”,构成了陇西李氏文化研究的基础。


    自1987年以后,日本及台湾省的李氏同胞接二连三地来到陇西寻根谒祖。因没有“陇西堂”之类的李氏宗祠,他们只好拣一处李氏庙宇遗址焚香礼拜了其心愿。其后台北“世界李氏宗亲总会”理事长李伸一先生来兰时提出了修建“陇西堂”的意向。陇西县闻风而动,经过到外地取经考察认定是这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项目。1992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同意陇西修复“陇西堂”和成立“陇西李氏文化研究地”。1994年5月20日,陇西县召开了“全国陇西李氏文化研讨会”。为了加强与海内外李氏组织的学术交流,借“研讨会”的东风,在会议结束时成立了“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从此,陇西李氏文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几年来,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收集了大量以李氏文化为主体的相关资料、书刊、碑文、家谱、塑像、照片等,为今后的李氏文化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对具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李家龙宫、太白故里、太白井、五李亭、李贺南园、李靖庙、读书堂等李家遗址进行了修复,出版了《陇西李氏文化专集》等学术性专著。通过发行会刊、拍摄电视片《根叶情》及新闻媒体的大量宣传,陇西不但成为天下李氏寻根敬祖、见贤思齐的理想胜地,而且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一跃成为涵盖人口学、客家学、民俗学、谱牒学等新兴的交叉学科,其研究领域十分广阔。从这一意义讲,陇西李氏文化研究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它的使命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金城古渡
  • 河西走廊远去的马蹄声
  • 河西走廊远去的马蹄声
  • 唐王故里在甘肃武山新考
  • 唐王故里在甘肃武山新考
  • 老街陇西路:几多故事,几多怀想
  •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