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铁桥建成

时间:2014-01-25 08:51来源:百年中山桥 作者:杨重琦,余贤杰,关 点击: 载入中...

黄河铁桥

 

1908年(光绪34年)兰州黄河铁桥施工现场,图为桥南端桥墩露出水面的情况

 

  德商喀佑斯承包黄河铁桥后,委托美国桥梁公司设计,由德国泰来洋行组织修建。设计铁桥由上部结构(桥身)和下部结构(桥墩)两部分组成。上部结构为穿式钢桁架,共计5孔,每孔跨径45.9米,全长233.5米;每孔2片桁架,共计10片桁架;每片桁架有9个节间,每节间各为5.1米,桁架高5.1米。木板桥面总宽8.36米,其中车行道宽6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米。桁架横梁为钢梁,栏杆由角铁及钢管焊接而成,高1.3米。下部结构由2座桥台、4个桥墩组成,桥墩为高强快凝水泥砌料石重力式桥墩,桥台为水泥砂浆砌条石桥台,沉井基础开挖至岩层。设计荷载为8吨,仅供马车通行。设计桥头高于两岸1米,南北桥头各建牌坊1座。


  由于当时中国近代工业处于起步阶段,钢铁工业极其落后,无法生产修建铁桥所需的合格钢材,所以合同规定修建铁桥所需钢铁、水泥等建筑材料,均由德国泰来洋行自行从外国购置。根据原始合同记载,大部分建筑材料购自德国;又据上世纪50年代初尚留于铁桥上的铜牌子记载,材料来自美国桥梁公司,但材料来源究竟系何处,根据现在所知资料,仍无法确定。


  修建铁桥所需的全部钢铁、水泥等建筑材料和使用的锅炉、机器、沉箱、小铁轨等,按合同规定,均限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全部由德国运至天津。天津至兰州由甘肃洋务局派员接运。


  材料由泰来洋行海运至天津下船后,由天津经京奉铁路运至丰台火车站,再由丰台转京汉铁路运至河南新乡火车站。新乡至西安,西安至兰州,均由各地马车运输。所有材料的转运任务,从天津到兰州,完全由甘肃洋务局负责派员办理。为稳妥、安全、顺利地将材料运至兰州,甘肃洋务局在兰州、新乡、西安三处各派了材料接运委员,全面负责各路段的转运工作。派驻天津的材料接运委员为候补知县张钟骏、县丞赵毓岳、巡检傅晸;驻河南新乡的材料接运委员是县丞麦方堃、典史臧炳文;驻西安的材料接运委员是候补知县沈朝云、刘启烈、府经历高镜寰;并在兰州设立收料委员会,主持收料事宜。


  料件由天津至新乡全由铁路运输,没有什么大的困难;但由新乡经西安至兰州却困难重重。新乡到兰州既无铁路,又无公路,仅有只能通行大车的驿道,而且崎岖难行。特别是潼关以东、甘肃六盘山等处,坡大沟深,道路迂曲狭窄,坎坷不平,要用大车将数百万公斤的料件运抵兰州,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兰州所能独立承担的。为了尽快建成铁桥,当时采用了分段承包运输的办法:新乡到西安由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大车户联合承包运输:西安到兰州由兰州大车户单独承包运输。当时的旧式铁轮大车均为两只木轮外包铁皮,虽称为铁轮,实际仍为木轮,外部包一层铁皮只是为了增加耐磨力而已。这种车载重量小,运输小型料件尚能应付,运输大型的特殊机件,则很难承担。当时,承包西安至兰州运输任务的兰州铁轮大车户王新年(人称王大帮),经泰来洋行介绍,在天津订做了6辆4轮大车,连同旧式大车共40辆,专门运输铁桥料件。所有材料、机具设备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起运,分36批,至第二年(1908年)五月,历时10个月全部运至兰州。所运材料机具中,钢梁、铁板条及其他机件重量估计约在120万斤以上,洋灰(水泥)2240桶(合770560斤),小轻便铁轨2300米(合138000斤),以及锅炉、沉箱、钢丝绳等,总计约400万斤。当时的中国,还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经济十分落后,国力十分薄弱,在交通条件和运输工具极其原始的情况下,将400万斤的钢材零部件、设备、机具等用马车拉运,辗转数千里,途经数省,排除各种艰难险阻,安全完整地运到兰州,确实是一大奇迹。


  材料、设备、机具运到兰州后,黄河铁桥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式动工兴建。当时黄河水深约2.6米,距水面6米就挖到了基岩:北面是红砂岩,南面是青砂岩,并挖去基岩风化层,然后下铁船(即沉箱),中间竖有铁管,周围灌注混凝土。桥下部共有4个墩,河南第一墩最深,墩底距当时水面6米左右。经多年洪水考验,墩台完好,证明铁桥基础建筑在基岩上。


  关于铁桥的基础,1952年,西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公路局设计公司为做好加固中山桥的前期准备工作,对中山桥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检验。在调查修建历史时,曾访问了居住在黄河铁桥附近的一位73岁的老人马恒,这位老人在一开始修建黄河铁桥时就在工地上当小工。他说:“当时做基础时,水深有七八尺,挖下去离水面一丈七八尺深就挖到了石头层,北面是红砂石,南面是青砂石,并且还把石头挖下去了一部分,然后下的铁船(沉箱),中间竖有铁管,周围灌有混凝土。”《兰州古今注》说: “桥下设四墩,下用水泥铁柱,上用石块,河南第一墩最深,墩底至水面一丈七八尺有奇。”《甘肃劝业道报告书·铁桥图说》载:“(铁桥)于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动土,至宣统元年六月一律告竣,计桥长七十丈,宽二丈二尺四寸,架桥四墩,中竖铁柱,外以塞门德土参合石子石条成之。”根据以上记载,可以推测出桥台、桥墩的基础建在石层上,深度约在当时水面下6米左右,用开口式沉箱灌混凝土而成。


  修建桥墩、桥台的材料不一样,南桥台是条石砌的,北桥台是混凝土的。南面第一墩上部是浆砌条石,下部是混凝土。其余三个桥墩上部是混凝土,下部是浆砌疙瘩石。修建材料不一样的原因,据马恒说,是“当时为了看看石头砌起来是不是好,所以先从南桥台开始用石头砌,后来觉得用石头砌不如用混凝土的好,同时洋灰(水泥)也有限,因此以后变为一部分利用石头砌,一部分利用混凝土”.


  兰州黄河铁桥虽然是德国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包,美国桥梁公司设计,但具体承担施工任务的大多数是中国人。据有关资料记载,自始至终督办修桥一切事务的是二品衔兰州道彭英甲;协助彭英甲管理修桥事宜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兰州府知府刘振镛,一个是皋兰县知县赖恩培;监理工程的是甘肃洋务局坐办、候补知县樊鼎枢、徐登第;英文翻译是县丞江连庆、照磨孙贤、巡检林庆椿、千总蒲生禄。施工现场的外国人主要有两个人,一个是美国工程师满宝本,负责图纸提调,即施工技术负责人;一个是德国工程师德罗,负责收管材料,统计施工进度等。工地具体操作负责人是天津人刘永起(通称刘工头),还有从天津、上海等地招来的技术工人十多人,兰州当地雇用的铁、木、泥工匠六十多人,以及小工数百人,最多时有五百多人参与具体施工。桥工和工程技术人员在积极努力下,克服了施工中的各种困难,经过一年零四个月的辛勤劳动,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六月完工。为使这座黄河上游首创的永久性铁桥更加雄伟壮观,在桥两端分别建造有一座石木结构的大牌楼,上有升允所题“第一桥”匾额。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民国时期中山桥第一次大修
  • 民国时期中山桥第一次大修
  • 百年中山桥经受过的考验
  • 百年中山桥经受过的考验
  • 中山铁桥建成
  • 中山铁桥建成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