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简:河西汉塞军事生活的写照

时间:2013-08-29 08:47来源:陇上珍藏 作者:张俊民 点击: 载入中...

汉简

 

  烽火品约

 


  用烽火、狼烟传递军事情报的做法,可以上溯到西周末年。当时周幽王为了博得爱妃一笑,竟然数次动用传递紧急军情的烽火,屡次以"狼"来了的假信号,欺骗各路诸侯,结果"狼"真的来了,周幽王被戎人掳去,西周由此灭亡,东迁为东周。这是最早有关烽火使用的故事。到战国时代,"兼爱、非攻"的墨家学说创始人墨子,在其着作中对如何使用这些信号有详细记录,如:"寇烽警烽乱烽,传火以次应之,至主国止。其事急者,引而上下之。烽火以举,辄五鼓传,又以火属之际,言寇所从来少多。旦■还,去来属,次烽毋罢。望见寇,举一烽、一鼓;入境,举二烽、二鼓;射妻,举三烽、三鼓;郭会,举四烽、四鼓;城会举五烽、五鼓。夜以火如此数。"此后这种以烽火传递军情的方法一直为后代沿用。只是它的具体方法属于军事秘密范畴,外界多不得而知。诚如唐人所言:"放烽多少,具在式文,其事隐秘,不可具引。"所以,烽火使用的方法,除《墨子》之外,后人仅知其广为使用,而至于如何使用则多不明白。而甘肃居延汉简的出土,特别是1973年出土的"新居延汉简"中的"塞上烽火品约",为我们认为汉代烽火传递的方式和方法提供了直接的实物证据。该册书质地松木,长38.5厘米,宽1.5厘米。除简15、16略被火残外,余皆完整。


  该册书从其用字判断应属东汉初年之物,具体地规定了匈奴人入侵扰边时应采取的相应对策。"品约"就是当时的规定和制度,属于部门法令和条例。从本册书和其它零散简牍记录可知,汉代烽火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蓬、表、积薪和苣火。其中"表"是用布、帛制作的旗帜类物,又分为通报有人逃亡的"亡人表"和通报烽火传递错误的"诟火表".表传递的速度,在汉代一天能传1600汉里,约今660公里。"蓬"也是一种旗帜,它有升降用的木杆和辘轳。"积薪",则是用当地盛产的芦苇把纵横交错相叠而成的大柴堆。苣火就是火把子,又有大、中、小三种类型。一般来说,"表"和"蓬"多用在白天,而苣火多用于夜间,积薪则可以全天候使用。四种不同的物品组合,以及不同数量的组合,分别被约定为不同的含义,代表敌人来犯的数量,反映敌人在什么地方扰边,是否掳走财物等。如简6:"匈奴人入渡三十井县索关道外隧天田,失亡,举一蓬,坞上大表一,燔二积薪;不失亡,毋燔薪,它如约。"


  为了更好地将"烽火品约"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当时还要求戍卒必须熟悉其内容,达到背诵水平。随时随地的检查,发现不达标准者,对之进行处罚。而一条关于当时进行主客场制比赛的记录:"卒讽读烽火品约,第十七候长胜客第廿三(候长)。"写得十分生动。汉塞的守御者戍卒及低级官吏,其主要职责就是"明烽火"、"谨候望".通过其辛勤工作,确保汉塞的安全和使匈奴对汉塞袭扰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以烽火传递信号的方法,其速度是相当快的。数年前,中央电视台"望长城"节止中就有一组是介绍烽火传递同三菱越野车在312国道比赛的镜头,在现场观看人们的心目中,其速度似乎不相上下。以烽火传递军情的这种古老方法,可以说是先民们智慧的发挥和才智的创造。


  以上只是我们从其反映的信息方法所做的简单介绍,至于其文字本身又极具书法价值。整个文书全部用流畅的隶书写成,文字严整,毫无凝结之感。该册书以其内容完整、重要和书法技艺高超,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宝级文物,现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守御器簿

 


  人们谈古论今,常会以"秦皇汉武"相称。但是史学家班固早就指出过秦始皇虽能力并六国,然"西亦不过临洮".汉武帝一反"和亲"政策,断匈奴右臂,拓地河西,远及西域。汉王朝在河西立四郡的同时,还驻屯大量军队用于防御。以上仅是史书的简略记载。汉简的出土,不仅弥补了史书的不足,而且大大丰富了我们对汉塞防御状况的认识。


  汉政府在沿边地区除设郡都尉外,还设有部都尉,具体负责某一地区的防御,如酒泉郡设有东、中、西部都尉。在今天额济纳河下游设有居延都尉,其南又有肩水都尉。每个都尉又由辖地百里的候官组成。居延都尉则以河流下游三角洲的地理条件,又分为北部的殄北候官,东部的卅井候官,西部的甲渠候官。三候官相连构成一三角形地域。每个候官又下辖许多个部,而每个部一般又有6-9隧组成。每个隧都有烽火台,辖地段3-5里。有隧长一人,戍卒三人。这些只是我们经过对大量简牍文书记录进行综合研究得出的信息。而每个隧又如何防御,仍有待解决。这里就涉及到戍卒的吃、穿、用等日常生活起居。"新居延汉简"有一个完整的册书,它的名字叫"始建国二年五月守御器簿,"正是它告诉了我们汉代一个隧在防御之时应准备的器物及其数量。


  该册书1973年肩水金关北第一隧出土,简牍长约汉代一尺(23.1厘米)左右,质地胡杨,为当地盛产的一种树木,木质松软,易于书写,但极易残断。所用木简20枚大体完整。第一简和倒数第二简为本册书的名称,记为"橐他莫当隧始建国二年五月守衙器簿".其中"衙"应是"御"之误,"守"与"衙"应是"御"之误,"守"与"衙"之间有一空格。最后一简为转移公文用简,形制为"两行",较其它为"札"的简均宽。整简字体被二空格三等分。这种出现在简牍文字中的空格,是由当时文书的制作程序决定的。一般简册,或先编后写,或先写后编。先编后写者,由于事先将简牍按其所须的数量编成了册书,在后期的书写过程中,也就在编绳处留下了空格。以书绳将简体三等分,又是先编后写,也就无形中给每一简标定了格式,为每简三分段界定了位置。这就是为什么记器物的简上文字分成三段,且位置相当的原因。


  所记的五十一种器物,有属于燃放烽火的器具,如大、小积薪、布蓬、布表、烽杆、小苣和钻木取火用的"出火遂";有属于兵器的长棓、连梃、长斧、枪、羊头石、木椎;有属于为紧急时储备的干粮糒和粳米;还有用于值警的狗和狗笼等等。守御器簿仅是汉代边塞文书中数十种簿类文书的一种,同共相近的有"兵器簿"、"兵器出入部"、"折伤兵器簿"等。但属于戍卒日常值勤必备的弩、矢和衣物、口粮,在本册书中均无反映,这也许是这些物品属于大户戍卒日常必备者,在守御器簿中不必记录的缘故。值得庆幸的是,该册书经过整理后基本上保存了册书的原貌。其内容完整,基本上反央了汉塞最基本单位隧的物质装备情况,为今天我们研究汉塞的防御制度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劳边册

 


  该册书1973年肩水金关遗址出土,由9枚称为"札"木简组成,长22.9厘米,宽10.9厘米。以其固有文书名第一简所记为"劳边使者过界中费",简称"劳边册".出土时编绳完整,书绳是细麻绳,以细麻绳将简牍三等分。这种情况属于汉代文书的基本形式,编绳由右向上,依次编连,绳头在左侧末尾。这样就决定了册书的收卷是以第一简为轴,最后以多余的绳头约束成册。


  劳边使者即汉政府由中央派往边地慰问和犒劳汉塞戍卒的使臣。汉立河西四郡于北边,建塞屯兵。边关偏远,在当时物质文化相当匮乏时,戍卒的生活是相当艰苦的,夏天酷暑高温,冬天多大风严寒,有时还有冬天戍卒穿衣都成问题的情况。在供应紧张,条件艰苦的情况之下,汉王朝派官员巡视边塞,慰劳将士,既可以了解汉塞守御情况,又可表现其大度,有体察民情之风。当然还有更为深刻的原因,这就是历代政府对边塞防御都是相当重视的。如《墨子·号令》"王数使人行劳赐守边城关塞、备蛮夷之劳苦者,举其守率之财用有余不足、地形之当。"所以汉代劳边使者的存在只是传统精神的体现。


  该册书就是当时肩水候官招待某一劳边使者的开支情况。册书中详列了招待所用的各种物品及其数量、价值。共有七种,值钱1470.物价的记录,是我们考察汉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好材料。值得我们注意和借鉴的应是当时这笔开支的处理情况。"肩水见吏廿七人,率人五十五".即这笔开支有当时的官吏平均分摊,而不像今天的公款吃喝。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是因为肩水地区属于边塞,不像悬泉那样,基本身不是招待机构,并没有这一项开支,可能也不允许有这类开支。其次是基于汉代严格的管理制度。汉代有严格的物品出入、核销和管理制度,其制度之完善决不亚于今天的管理制度。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汉简:河西汉塞军事生活的写照
  • 名震华夏的甘肃汉简
  • 简牍之乡话瑰宝
  • 诏书用令汉简五十条
  • 名震华夏的甘肃汉简
  • 甘肃居延汉简的发现及其学术价值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