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佛寺前九曲黄河水倒流(2)

时间:2013-07-29 11:15来源:科技鑫报 作者:孙雅彬 点击: 载入中...


  不过,看着沿寺前炉中的香灰越来越满, 周文成是欢喜的,这位从没有受过戒的五佛乡民脸上露着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虔诚,他说,他愿意在这寺庙之中常伴孤灯,坚守到老。

 

 

  黄河水从这里"倒流"

 


  站在五佛寺楼阁上远眺,满眼一派风光,黄河从南而过,穿过悬崖峭壁,奇峻山峰,浩浩荡荡如骏马奔腾。峰回水转,回眸河北,阡陌纵横,一望无际的庄稼地里村舍俨然,树林葱浓,稻田碧绿……


  其实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偎依在母亲河畔的景泰五佛一直是缺水的。当地的一首民歌这样描述:"山下黄河滚滚流,川里滴水贵如油,风吹黄沙不断头,百里荒滩无人留。"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农民们过着"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尤其是春荒,许多人只好外出"背粮",实际是外出讨饭。


  苦难可以让人奋起,催新变革。在明万历之后,五佛人开始了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实验"----拦河造田、开挖黄渠引水建设家园。


  黄渠又名柳林渠。


  乡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段克海说,五佛曾有一个10000多亩的水湖,早年间就叫柳林湖,因在湖北高台边长有一些柳树,当地的老人讲,原来在大桥北的三株大柳树,树龄都在300年以上,树早已枯干了。冬春时,湖中有湖滩地,夏秋是一片水湖,如遇几十年一遇的黄河暴涨,就成了黄河的一部分了。清顺治二年(1645),从临洮府辖地迁来18户移民与当地20户农民联合,"沿河开渠引水浇地。"揭开了开发和改造柳林湖的序幕。1649年,当地68家农户再度联合,初灌地达到800多亩,引水口就在沿寺。随着水地扩大,进水口逐步上移兴红崖,浇地达1200亩,乾隆时移渠口于龙窝,浇地2100亩,道光时移于旧口,浇地增加到7200亩。民国时上延至车木峡,灌地10300亩,至此渠长达到12公里。 解放后,曾延渠口至骆驼石上游,灌地达13000多亩。

 

 

 

  这成了五佛乡发展灌溉农业的起步。与黄河争地,发展水地十分艰苦,300年后到了1949年时,当地才基本完成了改造柳林湖,建成了景泰县第一个引黄河水自流灌溉的地区。


  我们从沿寺逐河沿渠而上,穿过葱郁的田间小道,眼前慢慢开阔,便是到了黄渠的取口----车门峡,黄河水悠悠,古老的渠灌工程沿用至今。


  而在这片土地上进行的"实验"从未间断……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 ,来自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川、山东、甘肃等19个省市的800位水利工程技术人员汇聚五佛,兴建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


  当时参与该工程建设的达理曾回忆说,最紧张的战斗在滴水成冰的冬季打响了。这时,黄河水位最低,是用草和土做成堰体进行围堰的最佳时机。由于工期特别紧,要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实现两年之内提水到总干渠四泵站,黄河水开始进入灌区,5年之内在总干渠上建成6个泵站,达到提水高度400米,流量10立方米/每秒,灌溉30万亩土地的目标,于是指挥部人员全部出动,奔赴各个公社、大队动员社员上交麦草。当地农民,纷纷动员起来,搓草绳的搓草绳,运草料的运草料。一时间,通往一泵站工地的大路、小路上,拉草的各种车辆排成了长队。仅用了二十多天,二百多万斤麦草运达工地。围堰工程经过8昼夜鏖战,终于修建起一条180米长的月牙形围堰,为一泵站基坑开挖创造了先决条件。


  1971年9月30日22时,黄河水到达独山子公路桥,提前25小时完成了"国庆上水草窝滩"的任务。次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联播中作为新闻播出,《参考消息》也将此列为当年国内十大新闻之一发表。后又经过继续努力,在 1974年底,景泰川工程一期竣工;二期工程于1984年开工至1994年完工,至此,"黄河水可以倒流"的梦想终于成为了现实。


  从清顺治年间农户联合拦河造田、开挖黄渠引水建设家园,到一百多年前的皮斗子提水,再到参与景电一二期工程的建设,使黄河水从五佛沿寺开始实现"倒流",扬程提高 600多米,浇灌景泰、古浪以及民勤百万亩荒漠化土地,五佛乡人和其他劳动人民一样,在创造"中华之最"这个中国最大的高扬程、大流量提灌工程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历史是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无声的吟颂者。


  如今,景电工程已成为五佛乡的一座精神地标,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探访者。

 

 

  甘肃黄河富五佛

 


  天下黄河富宁夏,甘肃黄河富五佛。


  在五佛乡政府的会议室里,挂着一幅1958年12月国务院颁发给原西湾大队(现五佛镇西湾村)的奖状。


  这张弥足珍贵的奖状镶裱在两尺见方的镜框内,纸色已经发黄。奖状上用繁体写着"国务院奖状 奖给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甘肃省皋兰县黄河人民公社西湾大队",落款是"总理周恩来".


  五佛乡书记徐东介绍说, 1958年,党中央号召农村粮食年产量要"过长江(即亩产量达到 800 斤)、过黄河(即亩产量达到 400斤)",由于当时土地贫瘠,环境恶劣,完成这样的任务相当艰巨。这对于当时的皋兰县(当时五佛镇属皋兰县辖)向阳公社西湾大队来说非常有难度,但西湾大队群众在大队党支部书记刘禄带领下,精耕细作,攻坚克难,终于实现了亩产400斤的目标。西湾大队亩产"过了黄河"的先进事迹上报后,原甘肃省委农村工作部万良才(音)部长说,既然亩产过了黄河,就将向阳公社改为黄河人民公社吧。之后,西湾大队被评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刘禄也被评为"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个人", 他代表集体上北京领了奖,还带回来奖状、钢笔、瓷茶缸"三件稀罕宝贝".


  多少年来,凭借着腾格里沙漠边缘少有的盆地湿润气候和五佛人勤劳的双手,吃苦的精神,五佛乡获得了气候宜人、物阜民丰的塞上"小江南","林果之乡"的美誉。


  我们沿着村路,从水渠从西向东行进,渠水两边长满了白杨、柳树,相距其间,时有小桥,绿树深处有村舍人家,家家门院都有繁茂的果树,其中尤为枣树最多。小渠里的水分流在各家院落,淙淙潺潺。正像孟浩然的诗境:"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一转弯,一大片整齐簇新的民宅映入眼帘,大概有百余户。


  正值午饭后,一家敞门的宅子里飘出欢快的乐曲。兴水村农妇陆风英正领着村里的两个女子在跳舞。陆风英一家2007年从原先的"老庄子"上搬到了这里。"住这宅子好啊,从此我不用再走土路,出行方便的很,也吃上了自来水……"陆风英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 儿子媳妇去了深圳打工,女儿则考上了村官;自家的10亩枣树长势正好…… 四十八岁的陆风英现在没啥烦心事,去年,她还申请了5万元的贷款搞养殖,家里有二三十只羊羔。日子红红火火。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五佛寺前九曲黄河水倒流
  • 五佛寺前九曲黄河水倒流
  • 五佛寺前九曲黄河水倒流
  • 五佛寺前九曲黄河水倒流
  • 五佛寺前九曲黄河水倒流
  • 五佛寺前九曲黄河水倒流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