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堡上,我们远眺,整个喀什噶尔宽广而美丽。滔滔的克孜勒河水东流去 ,静静的吐曼河由北向南穿城而过,在一片绿洲环抱中班超的第二故乡如历史的烟云,迷雾蒙蒙。俯瞰帕米尔高原脚下,314国道延伸的中巴公路和315新藏公路的国道上汽车飞奔,东来西往,忙个不停。蓝蓝的天空中,不时有"银鹰"穿过白云。辽阔的戈壁滩上,一列长长的"铁龙"飞驰而过,又向南奔去。原来交通闭塞的南疆,如今交通发达,将这块古丝绸之路的千年古驿--喀什噶尔,与祖国各地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并携手走向世界。
喀什,1952年10月设市,是南疆政治、经济 、文化、交通的中心之一,地处欧亚大陆腹心地带,在古代曾经是"丝绸之路"中国段南、北、中诸道在西端的总交汇点。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这里既是中西交通的咽喉和枢纽,又是欧亚大陆包括丝绸、玉石在内的各种商品的集散地和转运站,解放后喀什作为南疆行政公署的所在地闻名遐迩。如今,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指引下,喀什定位为经济特区,与深圳对口,所谓"南有深圳,西有喀什"的美谈家喻户晓。在深圳对口支援下,首先铺就了深喀大道,本来广阔的原野更加宽广,本来肥沃的土地更加壮观,本来美丽的田园更加郁郁葱葱。
这儿居住着维吾尔、汉、回、塔吉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等31个民族,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地建设着这块中国西部重镇。走进喀什市区,街道纵横交错,高楼鳞次栉比,人们穿着时髦,灯饰鲜明、招牌闪亮、铁塔林立、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广场、公园、超市遍布各处,东湖、南湖、北湖、西湖像蓝色的珍珠般串在一起,小桥流水,碧波粼粼,美不胜收。人民广场主席台后面正中矗立的毛泽东塑像高大沉稳,昭示着新时代的和谐。花坛错落有致,栏杆洁白整齐,两排大红灯笼格外光彩夺目。走出大十字街,沿人民东路就上了世纪大道,直达火车站;沿人民西路就上了西域大道,直达广州新城;沿解放北路就上了迎宾大道,直达喀什国际机场;沿解放南路就上了昆仑大道,直达齐鲁工业园区。这古丝绸南路上,店铺林立,市场繁荣,社区连片,学校兴旺,高楼栉比,居民安康。在通往阿帕·霍加陵墓,或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或穆罕默德·喀什噶里墓的水泥路上,香妃的倾诉,《福乐智慧》的吟唱,《突厥语大词典》的读书声,仍在悠扬。飞机的轰鸣声,火车的汽笛声,汽车的喇叭声,大钟的报时声此起彼伏,喀什上空响彻着一曲独特的多民族交响乐。
望着这繁华的景象,人们不会忘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名将班超。他雄才大略,为边防永固,击败匈奴,统一西域,使天山南北路各地大都归向了东汉。东汉政府又设置了西域都护府,任命班超为都护。班超在西域履职30多年,曾多次上书东汉政府,戍边屯田,从此万余名兵士建立邮亭,疏浚河道,修筑路桥,开发治理西域,使边疆稳定,百姓免于战乱之苦,开启了中国军垦史的先河,也为喀什噶尔绿洲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啊,古驿,你从远古走来,让现代文明洗涤了过去艰辛的征尘,班超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给了一代又一代喀什人。
喀什是美丽的,近三十年的建设,特别是近十年,更使她锦上添花、美不胜收。城镇乡村同步发展,教育为先,民生开路,工农商贸齐头并进,全区乡乡通油路,镇镇有公交。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业给各族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老城区改造了,广大居民住上了安居房,水利、电力、广播、通讯等设施的逐步完善使城乡人民的生活品位,一步步得到了提升。喀什,这块得天独厚、人杰地灵的宝地,正欣欣向荣,不断焕发出现代化青春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