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军团
20世纪初,《史记》被翻译介绍到西方,英国学者德效谦认为:汉书中记载的公元前36年汉朝对西域匈奴的战争中,出现了罗马军队和匈奴军演习的“鱼鳞阵”是罗马军队作战用的重要阵法。因此把公元前两场时距17年.地隔几千里的战争一下勾联在一起,罗马溃军的失踪之谜似乎一下变得“柳暗花明”,然而,面对匈奴没有文字,史家引证毕竟失之于单薄,很快被大量的疑问围困。
长期从事西北少数民族历史研究的原甘肃西北民族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关意权,四十年代未就注意到白西汉以来游离于河西少数民族之外的一支特异的民族队伍以及西汉末期没在张掖郡辖内的“骊軒”县。 “骊轩”是西汉对罗马的称谓,就西汉对罗马的陌生程度而言,不可能慕名去设县,只能是有骊軒人才设骊軒县。骊軒人从何而来呢?关意权与他的合作者、兰州大学任教的前苏联学者费·维·瓦西里金,共同开展了这一旷日持久的课题研究。他们在坚硬的历史土壤中寻找着断根残须,在浩瀚的史料中搜寻着轶篇散简。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他们发现了德效谦于1947年撰写的《古代中国之骊軒城》一文。此文开宗明义:中国古代称罗马帝国为“骊軒”,后又改称为“大秦”; 《后汉书,大秦传》就是以“大秦国一名犁踺”这句话起首的;《史记·大宛列传》中就有“安息……以北有奄蔡、黎干”的记载;《魏书·西戎传》记作“黎軒”。文章指出:中国古代以外国国名命名的城,当时只有新疆的库车和温宿。它们都是袭用移民的旧称。“骊軒”城出现,自然会与有外国侨民有关。进而运用史料说明:骊軒城最早在中国西汉版图上出现是公元前20年,那正是罗马帝国向安息要求遣返战俘的时间。这决非历史的巧合!他们的“东征”比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早了1300年左右。
据此历史线索,关意权查阅了西汉后的史书,他甄别真伪,发幽阐微,拾遗补阙。以中国史学家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态度和精神,收集到500多项翔实可靠的史料证据,换来了五十多万字的研究笔记。结合中外史料的比勘,终于从班固所著《汉书.陈汤传》中获得突破,据《陈汤传》记载,公元前36年,西汉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带领四万多名将士讨伐直至单于,战于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时,在这里见到一支奇特的军队,“土城外有重木城”拱卫,其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讲习用兵”。这种构筑“重木城”防御工事,和用圆形盾牌连成鱼鳞形状的防御阵势,只有古罗马军队采用。历史学家们据此推理,这支奇特的军队,就是卡尔莱战役中突围失踪的古罗马军队的残部。
然而,从考古学的角度说,遗迹、遗物等实物,才是阐明古代历史最有说服力的事实。关意权先后 十余次勘踏河西走廊。1993年5月,在省文物考古工作者的陪同下,关意权到者来寨进行实地考证和小规模发掘。此次发掘规模虽小,但出土文物达数十件,其中有铁锅、釉片、铁箍、瓷壶等。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村民宋园荣告诉文物工作者,1979年的一天,他在村西北一公里的北古城平整土地时,发现一个有前室后室的古墓葬。前室放着许多供品,有灰陶、陶灶、陶仓等,其中4件是完整的,其他的成了碎片;后室卧着一具完整的人骨骼,体下铺有一张苇席,头骨旁边有一撮毛发,是棕红色的,骨骼下面还发现一颗铜纽扣。但不一会儿多数文物被风化了。河滩村有位农民在翻地时,拾到一个椭圆形铜器,上面有“招安”二字,考古专家认定它是罗马降人的头盔。学者们还多次对者来寨及其周围的村庄进行考察,先后发掘收集出土文物近百件。村民告诉他们,祖宗们说过,这里曾住过黄毛番子。他们“骊軒”人仍然具有地中海人的外貌特征。三十九岁的宋国荣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身高一米八二,高鼻大眼,眼窝深陷,披肩的长发,金黄拳曲。村民们还介绍了这里一些独有的民俗,最突出的是莫过于对牛的崇尚,“抵牛”更是当地群众喜欢的一项运动。每当开展此项活动的时候,村民们便将牛群赶到屠宰过牛的地方,让群牛闻到血腥味后发狂突奔吼叫,而后互相拼死角斗。当地人把这叫作“疯牛扎杠杠”,这一风俗至今还保持着。专家们认为这正是古罗马人斗牛的遗风。
尘封2000年的谜案,终被《骊軒城与力乾人》大量的史料研究,较丰富的文物和骊軒后裔的发现,彻底揭开了。历史学家给了合情合理的解答。其一,“骊軒遗址”原为匈奴折兰王府。匈奴被赶走后,折兰府是个可供大批人居住的地方。后来的者来寨,乃是折兰府的谐音。其二,西汉所置专管农垦的河西农都尉就设在距此地二十里的番和县。而折兰府所在地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宜耕宜牧,适合于安置大批罗马降人。其三,这一带地方在匈奴来到之前,曾是月氏人的故地,而“骊軒”降人中就有月氏人,因此,在此安置,会使“骊軒”降人有宾至如归之感。其四,番和是河西走廊的咽喉,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古罗马军队训练有素,英勇善战,将其安置在离番和不远之处,自有屯垦卫戍的重要意义。
古罗马神秘的历史,吸引着许多中外学者。永昌籍的全国作协会员王萌鲜,根据收集到的历史资料,写成一部长达二十一万字的历史纪实小说《骊軒书》,翔实地叙述描绘一支罗马军队东迁中国的艰辛历程。由《杭州日报》记者姜青青创作的电影剧本《最后一支罗马军团》,讲述了西汉时期一支远征波斯的罗马军团偶尔闯到西域,在丝绸之路上演绎了一段战争与和平的故事,阐述了化干戈为玉帛、各民族和平共处这样一个全球性的主题。
人物小传
瓜尔佳氏·关意权{1921-1998 ),满族, 黑龙江哈尔滨双城县人。其父关耀洲为抗日义勇军司令,在保卫哈尔滨西大门双城血战,被敌割下首级悬于城门,故暗志短碣堪称“断头将军”。因先父为国捐躯,意权流亡南京,抗战时以佳绩考入南京金陵大学,1944年毕业后,在全国高等文官和外交官考试中双获第一名,被公费指派赴美留学,终因老母在堂,尚有幼妹,放弃出国深造,随母定居兰州。后在甘肃西北民族学院任教,从事少数民族史、中亚史和突厥史研究。研究成果有《支那名义考原》、 《商族史问题析疑》、 《《蚩尤新证》、 《有关民族史五事订误》、《饕餮新解》等, 《骊軒城与力乾人》研究,揭开了两千年前古罗马军团失踪之谜,这一壮举震惊中外史学界!1998年7月19日晕倒在书桌上,3天后与世长辞,享年78岁.终前嘱托长子关亨一定将书稿撰完。日前,关亨完成45万字的专著,即将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