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官寺藏语称为“东霞扎西曲林”,意为“北峰吉祥丛林”,位于乐都县北山寿乐乡羊官沟。当地人称其坐落的山形为“凤凰三点头”:凤凰山山势险峻,怪石鳞峋,山呈凹字形,北面山峰高高耸起,如同凤头;两边山沟形同凤须,微微翘起;东西两山形同风翼。山上灌木丛生,山花烂漫,远远望去,山形宛如一只巨大的彩凤,跃跃欲飞。南面照山名曰“狮子拜佛”,山上古树参天,郁郁葱葱,恰似一头猛狮摇着绿鬃在拜谒佛尊。那南山北山的峡谷间,泉水潺潺奔流,清澈见底,给幽静的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羊官寺,就坐落在两山之间的山坳里。
相传羊官寺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原属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后改宗格鲁派。据《西宁府新志》记载,1558年该寺曾遭到哈咂部劫掠。以此推断,该寺在当时规模不小,也很富裕。1631年,生于今互助县丹麻乡柳家村的根教罗哲,早年随其叔父根教达吉学经。根敦达吉系佑宁寺僧人,以苦修出名,叔侄先后在乐都引胜沟东坡和西坡峻峭的石壁上建一静房修行(清初在其基础上建成长嘴沟寺和龙沟寺)。根敦罗哲学经十分勤奋,后来进藏入哲蚌寺,通晓显密两宗,获得“噶居”称号(意为“十难论师”)。返回安多后,人称“柳家智钦”,意为“柳家大修行者”.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根教罗哲扩建羊官寺,1691年建显宗学院,正式改宗为格鲁派寺院。根敦罗哲以修行出名,因出生于柳家,被称为“贡依仓”或“柳家佛”,历辈转世,至今已历十世。
历史上,明清统治阶级为巩固边捶,大力扶持羊官寺上层。该寺上层也紧紧依待朝廷,在当地曾一度形成政教合一的统治,地位显赫。1423年,明永乐皇帝对羊官寺下敕谕一道,赐铜印一枚,捞袍一套,象牙碗六对,珊瑚树两珠,金佛两对。1772年,七世达赖封二世贡依仓却智坚赞为“额尔德尼呼图克图”(意为“宝贝寿者”)。清康熙皇帝赐“福寿”斗字金额紫匾一方。清同治年间,陕甘总督左宗棠和陕西道监察御史豫师两人资助扩建该寺,左宗棠亲题“护国渡世”匾额一方。
羊官寺鼎盛时建有3大殿、9座昂欠(即活佛府邸)。该寺依山而建,由低向高依次为山门、护法殿、大经堂、佛殿,两侧为昂欠和僧舍。3殿之中的大经堂,建筑风格为藏汉合壁。占地300平方米,有立柱118根,围墙为藏式,用鞭麻(一种灌木丛植物)装饰,其上镶嵌铜镜。殿顶为汉武三重飞檐,金屋顶上有金铜跪犀1对。殿内24根通天柱,用彩色绣龙毯包裹,经堂饰以彩绘壁画,人物形象逼真,色彩绚丽。避尘珠悬挂殿中,耀眼夺目。内供释迦牟尼、宗喀巴、十八罗汉像。殿内藏有明朝铜锣、铜钵、金铸和银铸宗喀巴佛像各1尊、银香炉、银锁呐、100两重的银灯和50两重的银灯等各种法器。将殿堂装饰得富丽堂皇。经堂上方为佛殿,内供弥勒佛,高10米,气宇轩昂。经堂下为护法殿,内供尖参巴塑像,威威雄壮而又狰狞可畏。经堂左右两侧建昂欠9座289间,僧舍127院517间,建筑面积69亩。山脚下一进3间凤凰展翅山门,门前立方斗桅杆两根,经幡迎风招展。南面山坡造有白塔3座,北面山坡白塔1座。整个寺院建筑错落有致,每当旭日东升,金顶、白塔与绿树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佛门净地的幽雅画面。
该寺寺僧最多达330余人,活佛5人,辖三寺四族。三寺即羊官寺、长嘴沟寺和龙沟寺;四族即班塘族、阿拉族、大巴族和小巴族等当地藏族部族,历史上曾分布于乐都县北山2/3地区。清末民初,由于当地政府横征暴敛,又因管家马春来等宗教上层人物的挥霍耗资,使该寺日趋衰落。1921年,寺僧减少到21人。
1958年被关闭,1962年一度开放。其后寺院全部拆毁,寺僧被遣散。1981年,羊官寺又重新开放。1988年在人民政府的资助下。由十世贡依仓罗桑顿珠尖赞主持在旧址上按原建筑艺术风格陆续重修了大佛殿、大经堂、护法殿、山门、嘛呢康、僧舍等。其建筑规模比原来略小。现该寺有僧人15名,由活佛罗桑顿珠尖赞主持寺务。
羊官寺重建后,佛事活动也逐渐恢复起来,主要有观经、供芒加、晒大佛、跳欠、诵大经等。每逢较大佛事活动,前来拜佛的佛教信徒络绎不绝。不仅如此,羊官寺还以其独特的山光水色吸引了不少墨客游人跋山涉水远道而来,一览自然的神笔妙工和佛刹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