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武陵
6月14日是第9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为了寻找万州的历史记忆,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记者于6月5日前往武陵大丘坪墓群消落区发掘现场,让更多市民了解万州相关的文化遗产。
武陵镇位于万州西南部长江边,距城区约37公里,处于万州、石柱与忠县交界地,辖区内有数量众多的古遗址和古墓群,其中既有作为峡江地区中小型古市镇代表的涪溪口遗址和下中村遗址,也有以大丘坪墓群和柑子梁墓群为代表的、延续时间长达数百年的大型古墓群。
今年4月上旬,万州区博物馆再度对武陵大丘坪墓群进行较大规模发掘。
近两个月来,在消落区已发掘出四座古墓葬,目前还剩战国土坑墓未发掘完,此墓也是近11年来万州发掘出的最大规模古墓,在万州已发掘的地下古墓中位居第二位(位居第一的古墓是2003年由万州区博物馆发掘)。
这次发掘出的50余件墓葬品为研究三峡库区墓葬习俗、民俗文化提供了实物依据。
广阔田野中现出一座“凸”字形深坑墓 是万州近11年来发掘的最大土坑墓穴
6月5日上午,记者前往武陵镇下中村。
据介绍,大丘坪墓群位于武陵镇东北部的下中村七组,地处长江北岸一级台地上,西距武陵镇约700米,海拔高度150~160.5米,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
记者看到,墓群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因库区蓄水后水位上涨,形成狭长半岛形地貌。
大丘坪因两块相连的大田而得名,大田南部较低矮处另有一块较小平地,西部较高处有一块条形小丘陵与柑子梁墓群相接,三者共同构成大丘坪墓群主体部分。
据当地村民介绍,大田及小块平地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改土造田时削峰填谷所致,其原始地貌为两处山丘,改土时最高处被削去两米以上。墓群未发掘前地表为大块水稻田和小块菜地、果园、鱼塘,数座民居分布其间,地面种植有水稻和蔬菜、柑橘等作物,并可见较多汉砖残块和汉至明清时期的陶、瓷器物残片。
步行穿过多块玉米地,绕过多条田野小道,前方不远的空地上,一个“凸”字形巨大土坑呈现在眼前。“看,前面那个土坑就是墓穴。”参与发掘工作的刘江说,此墓是本次发掘的四座墓葬中最大的一座。
来到墓穴发掘现场,环绕四周,看到墓穴周围没一棵树木,全是广阔的田地,墓穴前方约30米处就是长江,有数十位工人正在墓穴中挖掘、挑土。
“这座土坑墓的墓室长7米多,宽6米多,墓道长约7米,宽约4米,其深度现在已达6米多,还没到底,经过前期钻探,估计该墓的深度超过了7米。”区博物馆馆长岳宗英介绍,这次一共发掘了四座墓葬,两座东汉砖石墓,一座西汉土坑墓,一座战国土坑墓。其他三座墓葬相比这座战国墓要小许多,已经完工,而这座墓葬是近11年来万州发掘出的最大土坑墓,工作量大,预计本月底能完工。该墓虽然遭到多次盗掘,但仍对研究三峡地区的丧葬习俗以及巴楚关系等有重要价值。
墓壁四次垮塌,次次有惊无险 三名考古队员已两月未回家
“这座墓葬地势低洼,周围田地不断往里浸水,土质含水多且较松软,4月初的时候,这块地方还被江水所淹没,直到4月中旬水才退下去。”负责这座战国古墓发掘工作的区博物馆工作人员刘江说,这座墓葬发掘是从5月1日开始动工的,雨天多,给发掘工作带来不少困扰。
“每天早上开工的第一件事,不是挖土,而是挑水。”一位民工说,每天都要把墓内的积水和淤泥先清理掉,然后才进行发掘。
刘江介绍,因为墓地土质松软,再加上今年5月份降水偏多,而且该墓又挖得很深,从发掘至今,这座墓的墓壁就垮塌了四次。
“所幸每次都有惊无险,不过现在回想起依旧心有余悸。”刘江说,感觉有几次如果反应晚一两秒,就会被垮塌的土压住。
只要一开工,衣服就没有干过
“今天的天气是开工以来最好的,以往不是日晒就是雨淋。”刘江放下手中的锄头,擦拭了一下额头的汗水说。这块发掘地周围没有一棵树,全是田地,太阳一大,大家就得在阳光暴晒下工作。再就是5月雨水多,为了加快发掘速度,只要雨不大,大家一样会冒雨进行。
“反正只要一开工,衣服上不是汗水就是雨水,没干过。”刘江说,消落区发掘需要与江水抢时间,必须尽快完工,不能拖,6月的天气更加变化无常,暴雨也较频繁,给发掘工作带来的困扰更多。再就是墓葬离江水太近,如果暴雨不断,江水可能会上涨甚至淹没墓地,那之前的工作就白做了,必须抢进度。
三名考古队员已两月未回家
据区博物馆岳馆长介绍,此次发掘,刘江、孙苗苗、程令负责现场工作,为了尽快完工,这3名队员从4月10日至今,一直留守在工地现场。
“清明、‘五一’都只是给家人打了个电话,家人也都很理解,也很支持我。”孙苗苗说,她和程令所负责的墓葬发掘工作虽然现在已经完工了,但他们还要进行后期的资料整理工作,也不能离开。
“虽然做这个工作有些累,但一看到发掘出的成果,就有成就感。”刘江说。
发掘表明最晚至战国中后期 楚国势力范围已达忠县一带
据了解,武陵大丘坪墓群在2003年至2007年,经过连续五年的五次大规模发掘,共清理各个时期的墓葬55座,出土各类随葬器物2000余件。这次发掘是针对墓群消落区进行的又一次较大规模的发掘。
记者从万州区博物馆了解到,大丘坪墓群墓葬时代发展大体可分为五个主要发展阶段,即战国中晚期、西汉时期、新莽至东汉早期、东汉中晚期、六朝时期。
随葬器物组合由战国时期鼎、簋、壶等仿铜礼器向西汉时期罐、甑、盆、钵等实用器转化;新莽至东汉初期受中原丧葬文化中墓内祭奠习俗的影响又增添了杯、案、盘、勺等一套具有显着时代标志祭器;至东汉早期以后,又增添了猪舍鸡犬、俳优乐伎等陈设器,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的丧葬观念。
“此次发掘出了两座东汉时期的砖石墓,一座西汉时期的土坑墓,以及一座战国时期的土坑墓。目前,共出土了50余件随葬品。”博物馆岳馆长介绍说,这些随葬品再次为研究万州在战国、西汉、东汉时期的墓葬习俗、民俗文化提供了实物依据。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