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阳:光阴流淌下的悠悠甘肃古镇

时间:2016-02-17 10:26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张小燕 点击: 载入中...

芦阳镇

 

  从兰州出发天空便开始飘起毛毛细雨,进入高速,车辆便飞驰起来。窗外,一座座光秃秃的黄土山飞速后退,偶见的绿意总会给人以惊喜。
 
 
  芦阳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作为景泰县颇具知名度的古镇之一,其不仅因景电工程原县址搬迁而出名,更因其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而远近闻名。
 
 
  媪围古城、索桥古渡、磨湾汉墓群、石器、汉明长城遗址……查阅芦阳镇历史,会被其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震撼,一处处恢宏的历史遗迹叙述着距今5000多个春秋悠悠岁月之歌,吟唱着羌人与汉、蒙、回民族的盛起与衰落……     穿越历史时空,远古文明,近代繁荣、现代辉煌让我们不由得对芦阳镇肃然起敬。
 
 
  到达芦阳镇,已是10点多。雨后的芦阳静谧、恬淡,中国山村特有的隽秀在这里显露无疑。行进于柏油小路,乡土民风扑面而来。村舍、农田、摇着尾巴的小黄狗构成了一幅绝好的水墨丹青。
 
 
  作为景泰县城旧址,芦阳曾一度繁华。如今,曾经最热闹的中心广场,只是有几位老人在这里打打牌、吼吼秦腔而已。隍庙、老年活动室、大礼堂在中心广场渐次排列。芦阳镇书法协会黄龙云介绍,芦阳至今完好保留着城隍出府这一传统文化活动,每年清明节,镇上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在这一天祈福,七八个壮小伙,穿戴着专门的衣帽,用华丽的大轿,抬上城隍爷的坐像出巡,前面是由八匹马组成的马路,阴阳大队随后,全城老百姓,人人手奉香火,虔诚地尾随于后,声势浩大壮观。不同的是,如今的马队只有2匹马。“生活在变,文化传统也在变。不变的是人们祈求万事顺岁的诚挚愿望。”黄龙云无限怀念地说。
 
 
  紧邻城隍庙的是芦阳镇的老年活动室和大礼堂。黄龙云说。1974年开建,1976年投入使用的大礼堂,可容纳6000人,说起来也是当时芦阳镇比较气派的建筑,其所用木料大部分来自寿鹿山。很可惜,礼堂建成两年后,县城就搬迁了。
 
 
  “镇上所有大的活动都会在这里举行。可以说,也只有这座建筑,至今仍被较好地利用……”
 
 
  游走于芦阳镇,可以发现充满那个特殊年代印记和气味的些许建筑,除原景泰县大礼堂外,粮站,面粉厂、财务所、供销社家属院等等,至今清晰可见。只是与当年不同,景泰县城的搬迁,让当年一度热闹繁忙的场所,如今变得异常落寞,有的被废弃,有的被出租或出售。最为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位于东城门的一座建筑,门头上的“芦阳商店”几个字赫然高悬,这里曾经是芦阳最大的国营商店,现在成为花圈铺。历史以挽歌方式祭奠过去的痕迹,不由人一阵伤感。
 
 
  黄龙云说,作为一种历史见证,应乘这些地方还都在,拍些片子将其保留下来,不一定哪天这些就都消失了。
 
 
  “阡陌相连,鸡鸣犬吠”,如今的芦阳镇铅华洗尽,不再如先前时那般热闹,却有种宁静和谐的美。村子里,三三两两地的老人围坐在一起,一边闲聊一边哄着孙娃。
 
 
  对于县城的搬迁,黄龙云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景泰县是甘肃有名的18个干旱县之一,历史上的景泰县可谓大旱小灾不断,在许多景泰人的记忆中,所经历的最心酸的事,就是出外逃荒要饭背粮。l974年,随着景电一期工程的建成,景泰川成了一个道路畅通、渠系纵横、条田连片、林带成网的大漠绿洲,景泰县城也于l978年从芦阳镇搬迁至条山火车站新开垦的灌区,所有县城党、政机关、学校,也随之搬迁。索桥所有的人家都搬走了,没有留下一户,东风搬走了三分之二多,响水搬走了一大半,吊沟、芦阳也相继搬走了不少人。
 
 
  作为中华之最的景电工程。不但将亘古荒滩变成了百里米粮川,养活了几十万农业人口,而且阻止了腾格里沙漠南侵的脚步。
 
 
  虽然县城搬迁了,但芦阳镇仍然住着很多原村民,这让芦阳镇保持着旺盛生命力。芦阳镇副镇长吴滨说,如今村里人最大的经济来源,还是种庄稼、干农活,砂田西瓜、温室西甜瓜等特色农产品及羊、鸡等养殖业成为村民赖以生活脱贫致富的主要手段。
 
 
  与中国众多古镇相同,芦阳也不乏精美的古民居。遗憾的是,这样的古民居在芦阳我们只看到一院。大多都被拆除,只有位于槽沟的这院保留了下来,院落主人的祖上和康熙年间靖远人王进宝将军关系密切,地位非同一般。当然,这可以从宅子的外观看出来,八檐、虎豹头的住宅在当时也只有声名显赫的富贵人家才能建。
 
 
  透过砖块堆起来的院墙,可以看到这座古老宅院的大致面貌:木质结构的大门、窗户等早已失去了原木的本色,飞檐斗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古朴而庄重。虽经过近百年的风吹雨打,但其相对较完整地保持了原貌。像这样的古民居在芦阳镇已是寥寥无几。
 
 
  在一条临近街巷的人家大门口,五六位村民正唠着嗑说。76岁的樊积清老人说,县城搬走后,芦阳镇冷清了许多,很多人依旧怀念那时的芦阳,热闹、繁华,便利。
 
 
  很难想象,现代工业的发展,竟然让民国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一个镇的形态出现。
 
 
  芦阳镇,落寞了,但它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块陈砖破瓦,都折射出一个民族的辉煌与沧桑。
 
 
  芦阳,古名“芦塘湖”,又有“芦阳湖”之称。芦塘,顾名思义,是有芦塘的地方。据考证,在明朝以前很久的年代,媪围河逐渐干涸,但在原来媪围河的河床上,现在县城所在地东城处一里处,流出了一股很大的泉水。在泉水的周围,聚成了一个很大的水塘,里面长满了芦苇,因此,当地人把这里叫大芦塘,塘水东流汇集很多小泉后汇成河水,芦苇、芦塘蔓延十里,径直到响水。因这里地势较窄,被当地人称之为小芦塘。又因河水流至村头石阶处大作声响,小芦塘又叫响水。
 
 
  在芦阳,有“先有响水堡,后有芦塘湖”的说法。史料记载,东汉以后,凉州(既武威)一道也包括媪围,汉羌杂居,战事频繁,五凉、隋唐时期,这一代又有过一段繁荣稳定时期,安禄山反叛之后,吐蕃占领河西,到公元484年,河西收复黄河九曲(今甘青宁)重归唐。宋元时期,凉州一带再次处于战乱,北方胡人的不断侵扰,使得边塞经常处于拉锯战状态,人民流离失所,逃兵逃荒。久之,胡汉杂居,直到明朝,民族和好,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明万历27年后,朝庭在这一带开始移民屯田,始修长城;同时建立了响水、芦阳、兴泉。 (责任编辑:鑫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