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东关 七寺十三坊,九庙八学堂

时间:2011-12-27 19:07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西安的老东关,使人很容易想起唐代的“沉香亭”、“勤政殿”以及“五王帐”、“龙池”等一系列盛唐宫廷的建筑和风土遗存。在这块唐代宫闱大内的遗址上,自唐以后,渐次形成“七寺十三坊”以及“九庙八学堂”。自庚子年(1900)清“朝廷西狩”之后,老东关逐渐形成享誉西北的“山货”集散地:“行庄”与“货栈”林立,“行商”与“游商”丛聚,出现了农业社会时期的一段繁荣景象。

  老东关是西安城的东大门

  老东关处在唐代的“宫闱”“大内”之中,许多街名与地名、风俗与礼俗都保存着充沛的与古代尤其是唐代的联系。

  说西安城的老城坊,必须从老东关说起。一则讨个紫气东来的寓意,二则是因为不论从地面还是地下,老东关都是西安城发现历史遗存最多的地方。在中国史册典籍里,你找不到“西安东关”这样的记载,但你肯定能找到“长乐坊”、“兴庆坊”以及“离宫”、“南内”这样的记载。西安东关就是建筑在唐代的宫阙府苑里面的。老东关在形成“行庄商街”以前是怎么样一幅景像呢?此地在唐代开元年间是唐玄宗在藩邸与其兄弟五人宴饮作乐、奔马射猎的“五王帐”;另有“沉香亭”,是唐玄宗与其爱妃杨玉环跳“绿腰”的地方;在距他们宴饮作乐、男女“绿腰”不远的地方,另有一处唐王治理朝政的“勤政殿”。“绿腰”是一种舞蹈,行家对“绿腰”做过研究,说“绿腰”应当算是西方“狐步舞”的老祖先,还有专家说“绿腰”就是现在的“迪士科”。总之,在现代行家和先锋学者的学术研讨著述里,他们不但讲得“文本”、“话语”、“当下”,他们还为我们演绎出了个够能折腾的老祖先。

  老东关是西安城的东大门。紫气东来,说西安自然要从老东关说起。

  照传统的说法,下了黄土窝(就是今天的金花落)的莽汉坡就算进了老东关。从金花落到老东关牌楼,有八里地的路程。在这八里地当中,依次有“接官厅”、“更衣坊”等建筑。仅从这些地名,我们就不难知道——老东关是远道而来的官员与仕宦进入西安城的首选之路。巡抚、知府出城“迎驾”、“接官”都在老东关。

  在老东关地区,曾经有过大大小小近百座庙宇、庙会以及“因庙结市”的传统习俗,确立了老东关的热闹,从农历二月二开始,老东关地区庙会不断,尤其以农历四月初八的“忙笼会”最为著名;老东关是西安城最具“慧根”的地方,在老东关区域范围内,曾有“龙渠”、“景龙池”等遗存,结构出了老东关理想的“甘泉善邻”的生存生活环境!

  在四城之内“水皆咸涩”的情况下,老东关地区有远近闻名的几口甜水井;枣园巷、大兴巷、东板房、孟家巷、西板房、窦府巷、索罗巷等街区的井水都是甘甜可饮的。这是老东关行庄林立的依据和保障。

  老东关的甜水井与城西的甜水井不同。城西的甜水井属官井,由牵着骆驼送水的莽壮汉子把甜水送到城坊之内每门每户的门前。而老东关的甜水井属私井,各商行和字号都备有“推水车”,字号的相公娃每天定时定点到“水户人家”摇着辘辘打水。街上有担着担子卖水的汉子,街边有守着茶摊卖茶的妇人,还有现在彻底绝迹了的茶担子。每条街都有一两家“汤坊”,所谓汤坊就相当于现在人所说的锅炉房,给街区人供应开水的地方。

  老东关繁荣与清“朝廷西狩”有关

  自唐至明,东关这块昔日香土宝马、歌乐流啭的风水利地,杂蒿丛生,四处狼藉,老人们常常在废墟上能够捡拾到做工精细的故物。老东关重新逐渐兴旺,是从明代开始的。这一地区在明代天启年间就已开始结市贸易。它的繁荣,则与慈禧西安避难有关。在庚子年(1900年),由于八国联军的武力逼迫,清朝廷无奈“西狩”。当时,咸(咸宁)、长(长安)二县成立“支应局”,负责支应圣上和皇族在陕期间的一应事物,“支应局”以“净市”为名,对城内的火烛业、刀器行、炮坊及响器行当等进行了清理,把他们清理出城,圈定在老东关一带谋生。这样,东关在“庚子”以后,逐渐形成了“七寺十三坊,九庙八学堂”的热闹景象。

  “庙子多”是老东关地区繁荣古今的一个重要因素。七寺依次是罔极寺、洪福寺、元通寺、春牛寺、观音寺、喇嘛寺、白衣寺;“九庙”依次是关帝庙、吕祖庙(八仙庵)、都城隍庙、老爷庙、九神庙、花神庙、大王庙、马王庙、田师庙。有了“七寺”“九庙”,自然有了往来迎神送神的神婆神汉,自然有了为“庙会”服务的小商小贩,更加上钟磬的声音以及“八学堂”学生娃的嘻笑逗闹,老东关没有不形成“十三坊”的道理。十三坊依次是吊桥坊、东西板坊、柿园坊、古迹坊、南街坊、炮坊、董元康坊、更衣前后坊、长乐东西坊、兴庆坊、长关坊。在“十三坊”形成的这个“山货特区”里,还交织着三十多条弯曲如蛇行的背街小巷。据1947年地方政府统计,在西安老东关居住的农商人员有六千多户,合计三万多人。是“行庄”繁荣了东关,还是老东关的人文风物资源繁荣了“行庄”贸易,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探讨的问题。可以说“东关行庄”是建筑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之上的。不论是地上的寺庙道观,还是地下的丰富遗存,都足以保佑“行庄”的繁荣昌盛。

  在明清二朝,老东关地区除了丰富的宗教资源,还有足以沁人心脾的风光资源,这里有龙渠、甘泉。老东关地区的地下文物遗存则更多。1941年夏季,有村夫在此掘到过“九寸长、五寸宽、六寸高”的黑色铁箱,箱里装着麦麸状的黄色金属,铁箱上写有“东西南北中”以及“第七箱”等字样,后经行家堪验,此乃麸金。民国后期,胡宗南企图把麸金挪作“军备”,地方士绅会同地方政府先行下手,用此麸金修建了中正堂,后改为群众堂。解放不久,群众堂改建为今天的西安人民大厦。解放至今,在对老东关进行拓宽、整建的过程当中,多次发现唐代遗存,1954年铺筑金花路时,发现一处唐代地窖,此窖内冰凉渗人、寒气透骨,经专家考稽:此地当是兴庆宫内的“冰窖”。

  曾为西安的贸易中心

  在抗战以前,西安结市贸易的中心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南院门;二是广货行、川货行、山货行、过载行云集的老东关。

  老东关的山货行、过载行(批发行)、切药房子主要分布在两条街上,一条街是东关正街,街是东西走向,街两边还有许多貌似猫道的小街,沿着猫道往里走,里面地界儿宽大得可以走车跑马。另一条街是老东关南街,南自卧龙巷,北至老爷庙十字,街北有古迹岭,街南有索罗巷,两条巷子都够深,一袋烟工夫走不到头。东关正街商号林立,东关南街行庄、行店遍布,两条街道一街赛着一街地热闹。

  东关正街的商店及行号有:京货铺有专营果脯蜜饯的茂春荣,有义信成、同心泰、瑞生福、瑞诚元、永新福,街两边大多京腔京货,大多批量销售,做的是陕甘两省、茶马道上的大宗买卖。义信成经营布匹,同心泰经营绸缎,瑞生福经营袜子,永新福经营染料。正街上还有好几家点心铺,有丛芸斋的薄酥脆,有敬心诚的绿豆糕,什么吉庆鸿、永泰福、敬信福、德信和、协盛斋,每家都有自己的嫡传绝活,每家都香气四溢,以丛芸斋的水晶饼最为驰名。街角上还有名头很响的几家饭铺,街北有永兴馆,负责包办酒席,街南有泰和楼,专卖散座。东关正街上还有享誉关中的几大酱菜园,有复信号的疙瘩菜,同盛号的酱黄瓜,店里从掌柜到相关娃清一色的山西人,说话夹舌夹腔,但个个账目清明,算盘珠子拨拉得哗哗响。庄户人进城好喝上一口,这样老东关的小酒馆就特别多,有德信、复信、同盛、源盛、大兴等数十家酒铺,那时的小酒馆都是高柜板、低板凳,那时的庄户人好就着“咸豆儿”站着喝酒。

  老东关南街和正街一样,一家店铺紧挨着一家店铺,异常繁荣。东关南街除了盐店、酒店、饭馆,多了杂货行和山货行。老东关南街最热闹的地方该算是广东行和过载行,他们专做大宗买卖,如聚义隆、厚生福、万兴昌、积盛德、三意泰,他们不但在南街有铺面,而且在南街周围的猫道巷子里还有货栈和本庄本号的车马队伍。这些大商号大多经营布匹、茶叶、卷烟和药材,有的还经营粮食和农具。南街最热闹的要数纸店和药铺,南街的纸店主要有春裕荣、同泰丰、瑞丰德;南街的药铺主要有荣庆生的独角莲膏药、际盛隆的眼药膏、永盛和的虎骨酒,在益顺源、永盛和、德合生、永和谦等药房里还设有坐堂应诊的老中医。每逢庙会,这些大药铺子往往还给进城逛庙的庄户人舍医舍药。

  老东关正街和南街的买卖,显然要比南院门的物资丰富。山货行的货物主要来自陕南各县,有药材、桐油、土漆、黄蜡、黑白斗方纸(糊窗户用)、火纸(搓煤头用)、黄表(敬神、伐神用)。广货行经营的差不多都是来自津、户、汉、穗的物品,如鱿鱼、海参、鱼翅、虾米、红白糖、调料、卷烟等。东关正街和南街的买卖杂,人更杂!民国27年两条街道有过一回火灾,大火整整烧了三天,把东门城楼都照明了……

  东关南街的行店规模都比较大。一般都是城宅大院,有门房、厢房、上房,有的字号还设有客房,供外地庄客住宿,甚至供应伙食,以此拉揽顾客。行店册工少则二三十名,多则四五十人。地位不同,等级殊异,所以称呼也就颇杂,账房先生、员工之间以“相”相称,如张相、王相、马相等等。那时能在字号里“顶生意”是一件很不易的事情,除了拜师,还有三年两节的学徒期,还有满师时的“出师礼”。摆了“满师酒”,这才能顶生意,只有顶生意了才能分得店东的“人股”。在没有顶生意之前,学徒期每年到年底最多落几块零用钱。喝了“满师酒”,就像小媳妇熬成了婆,该上柜的上柜,该到外省外乡去坐庄(庄客,就是采购员)的就去坐庄。那时字号的资本和分红有明确的规定,可谓形式多样,名目繁多;计有:一、自本生意,自己出钱开设商铺;二、领本生意,自己有人没钱,借贷别人的资金;三、合股生意,几人或几十人出资开设商铺,根据实际情况,签订合约,分配职责,年底按股分红。那时没有工资制,讲究分红、挂红、领本等等。

  1949年之后,老东关经历了从互助组、合作社以及公私合营的过程。经营药材行的几大商号合营为西安药材公司东关药材分公司;经营布匹绸缎的字号合营“东关三间门面百货商店”,其他诸行诸业也都相继“合营”,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

  今天,我走在老东关,望着宽敞的大路和林立高楼,我按捺不住地想唱歌!唱什么哩?就唱西安人传唱了多年的西安古乐《往南瞧》吧!

  往南瞧、往南瞧

  南海的观世音,离不开长安道

  播一城的红鲤,播一地的福根,长安天发芽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娘娘山与老爷山对峙
  • 窄巷子——老成都的“慢生活”
  • 雄伟的乌鲁木齐市西山老君庙
  • 重庆民国风情街带你“穿越”回民国
  • 兰州太平歌舞出舒心新生活
  • 老宅新变 八廓“慢”谈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