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家老宅 藏身亘垣堡的百岁宅院

时间:2011-12-27 17:39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夕阳西下,一对花甲夫妇,坐在古香古色的宅院里喝茶闲谈,赏着眼前天井中伸出的繁花绿枝,倚着身后走过120个春秋岁月的红柱青砖。此情此景,与旁人,是奢望;与东关郗家老宅的后人,却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小巷深处 寻主人而不遇

  得知郗家老宅,是在古迹岭采访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一位阿姨听说我是《西安地理》的记者正在采访,便顺口说起了这座位于亘垣堡巷子里的百年老宅,称其精美细致,且保存很好。

  那也是记者首次听说亘垣堡这个地名。亘垣堡,古老的三个字,听上去就像落满了历史的尘土,拂之难去,让人不由得怀疑这名称是否真的还在沿用?

  结束当天采访,记者便一路探问,朝着亘垣堡去了。没想到,尽管亘垣堡就在不远处,但找起来却颇费周折,几位路人听到“亘垣堡”三个字都一脸茫然,连连摇头。后来还是一位大妈才说清了怎么走。而从大新巷、龙渠堡一路过去,虽然都是紧紧相连的短巷道,两边景致却大不一样,仿佛不是一个时代。

  大新巷较宽,两侧都是改造过的多层居民楼,街边店铺密集,路上车水马龙。行至东头,路边是一棵需几人合抱的古槐,古槐身披红绸,挂着西安古树名木保护编号的序列牌。走过古树,便到了龙渠堡。进入龙渠堡,路面戛然收紧,弯曲的小道旁是一座座民房。房子的大门多半低矮,门内是窄窄的通道,看上去都很深远。龙渠堡走到头朝右一拐,就是亘垣堡了。

  亘垣堡路南正在部分拆迁,路北是一户户民房人家。亘垣堡很短,大约250米长。这里曾是村庄,因为明代前那里东部的田间(现西安交通大学院内)有一段唐代古城墙,而这处田地属于该村,所以得名亘垣堡,亦叫古垣堡。

  然而,记者在短短的亘垣堡打了一个来回,也没看到哪家的房子是青砖青瓦的老宅子。难道郗家老宅已被拆掉?再次打听之后,一位推着自行车的老先生将记者带到路北一户人家门前,说:“你要找的郗家就是这户。”可是,眼前这座民房与周边建筑无二,老先生是不是弄错了?看到记者迟疑,老先生笃定地挥挥手说:“往里走,往里走,老房子就在里面呢!”

  房子的大门虚掩着,上面写着“亘垣堡6号”。半信半疑地推开大门,里面是一条黑洞洞的走廊。走廊又窄又深,顺着往里几步,两侧先后出现几个院子,每个院子豁然亮起,但院内建筑却仍是现在普通的民房,未见有什么特别。看到一院中正有人忙碌,于是上前打听,原来对方只是租住的房客,真正的老宅和主人还在那走廊深处。

  终于走到了老宅门口。那是一扇红色的铁门,铁门上锁,门上开着一面小窗,透过小窗的缝隙,院内景致可谓别有洞天,青砖、青瓦、石台、红柱。红色的铁门像隔离着两个世界。轻声叩门,无人应答。叩门久了,隔壁院中探出一个姑娘,询问来意后,说主人近日不在,遂告知了主人的联系电话。

  退出6号院大门,拨通电话,电话那头是主人王晓燕女士。老宅院,正是她的丈夫郗卫家的祖宅。王女士的热情很快打消了记者冒昧叨扰的忐忑,并约好第二天的采访时间。

  二楼凭栏远眺曾可看到大雁塔

  再次前来,轻车熟路便走到了。热情的王女士和郗先生闻声迎了出来。

  走进这座隐匿于深处的院落,是一栋两层高的楼房。楼房以青石为基,由木柱支撑,古旧却精美。藏身于此,院内几乎听不到外界的喧嚣杂音,浑厚、古朴之感顿生。环顾四周,每一砖、每一木似乎都笼罩着岁月的尘烟,引人赞叹。

  郗卫、王晓燕夫妇都已年过6旬,据他们介绍,老宅大约建成于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间),是郗卫的曾祖父郗金铭老人建的。郗金铭老人做药材生意,当年盖的这房子是五进五的大宅院,院子有100多米深,正门在南,位于亘垣堡,后门在北,开在龙渠堡,阵势颇为壮观。院子里布局精巧,每进房子前有门厅,两侧有回廊小路。第二进院子里建有一座雅致的凉亭,凉亭周围栽植着海棠树、紫荆树,繁花开时,摇曳生姿,院子里好不浪漫。小路回廊曲径通幽,串起层层院房。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公私合营,后半边院子交给了公家,五进五的郗家大宅被拆分,100多米深的宅院不再完整。往后的几十年里,早年的建筑被陆续拆掉,由家人们各自使用。

  而眼前这座古楼,正是郗家老宅保存下来的惟一建筑。这座楼房有地上两层,地下一层,院中是一处天井,整栋楼十来米高。地上的第一层高出地面五六十厘米,除墙体是砖外,其余部分基本都为木质结构。东西两面砖墙上各嵌着一块石碑,分别刻着“宁静”、“淡泊”,标榜着主人的信仰与性情。门厅摆着一张木几,几把小凳子磨得发亮,摆放四周,木条拼成的地板踩上去吱吱作响。黄褐色的木门上雕花精美,孔融让梨以及二十四孝的故事图说流露出祖辈对子孙的用心和期望。迈过门槛,大厅两侧是供居住的主人房。房间内陈列着深色的木柜,柜上的铜锁很是别致,多为石榴瓶装把手。房子中做工精美的铁艺雕花架子床非常吸引人,主人说,民国时,木架子床多见,像这样的铁艺算是很时尚的。房间一角是一张有些年头的婴儿床,床里摆放着现代的婚纱照。郗卫说,婴儿床是60多年前父亲为他做的,婚纱照则是自己儿子近年拍摄的,现代与古老的生活气息就这样交融着。

  再从窄小的楼梯走上二楼,阳台边木质栏杆上捧莲花、下垂仙桃、中雕花蔓,一对龙头从栏杆处伸出头来。“这座二层楼是第二进院的主楼,在它后面曾经还有一拱青石桥。这座楼现在看起来并不高大,在当时可是比较突兀的。听我婆婆说,解放初,周围房子都低,视线好,天气好的时候,站在二层凭栏远眺,能看到远处的大雁塔!”说到这儿,王晓燕很是自豪。

  二楼还有个很有规模的书架,书架有六七米长,就像一堵墙。王晓燕说:“书架的用途灵活,既摆书,也作为室内空间的分割,中间还有能开关的门板,可以过人,这在当时的一般人家很难见到。”阳光从小窗格间照到书房,来不及拭去的尘土更增添了一份古朴。

  地下室也是这座老宅的一个特色,由8个一尺见方的青石立柱分散其中支撑着,里面堆放一些杂物,早年翻修屋顶时换下的旧砖瓦、滴水等也摆放其中。地下室还套着个里间,里面有张大床。王晓燕说,地下室冬暖夏凉,任凭外面30多度的高温,地下室也只有20来度。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交大时,包括地下室在内的郗家多间房子里都借住过南方来的工人。

  杨虎城多次造访过郗家宅院

  郗卫夫妇还保存着多张珍贵的照片资料。在一张“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参加辛亥革命老人合影”中,周恩来、董必武、沈钧儒等人位列其中,第三排站着的人中,有一位就是当时郗家宅院的第二代主人——郗卫的爷爷郗朝俊。郗卫说,那是1961年,爷爷作为辛亥革命陕西仅有的两名代表之一,赴北京接受国家领导人接见时拍摄的,同去的另一位代表是康继尧。

  郗朝俊是从这所宅院走出去的一位知名人士,是陕西著名的法学家。他1882年生于陕西华阴县。1901年考为庠生,次年考入关中大学堂。1905年,22岁的他,学习优异,被学堂选送日本学习,成为陕西省最早赴日留学生之一。1906年在日本加入孙中山组织领导的同盟会。随后几年,一边攻读学习,一边参加革命工作。再后来,郗朝俊先后在西安、南京、湖北等地任职,担任过陕西最高法院推事、立法院立法委员、陕西高等法院院长、西北大学法律系教授等职。同时,他伏案著述,创作了《法学通论》《刑律原理》《刑法原理》等著作。

  除了走出去的知名人士,郗家大宅还走进过重要人物。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曾多次造访郗家宅院,这缘于他与郗朝俊长子郗昌麒的一段渊源。郗昌麒早年留学日本,其间,结识了杨虎城及其夫人谢葆真。关于杨虎城的片段,王晓燕都是后来听婆婆回忆讲的。她说,据婆婆说,后来大伯回到西安,杨虎城多次携夫人谢葆真来过家里,当时都坐在这栋楼前的小凉亭里喝茶、听戏。至今,杨虎城夫妇和大伯郗昌麒夫妇以及秘书米暂沉的合影,还被王晓燕珍藏着。

  作为老宅的第四代主人,郗卫、王晓燕夫妇现在最担心的就是老宅遭到破坏。“周围很多旧房子都拆迁改造了,我们害怕它也难免。”王晓燕说,这几年,老宅吸引了西安博物院、西安市文物局的多位文物、民俗专家到访,大家对她和爱人保护老宅的行为予以肯定。王晓燕说,他们希望老宅得到保护,不仅仅因为那是自己的家,更觉得这座精美的清代建筑是承载历史记忆的珍贵文物,为此,他们曾拒绝过别人关于改造老宅、出租赚钱的建议,他们希望这里能成为西安人搜寻历史、感受古朴的一个僻静角落……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老宅新变 八廓“慢”谈
  • 清朝劄照藏身天水麦积区居民家
  • 郭家老宅的保护一波三折
  • 韩森冢 藏身繁华闹市中,留给世人种种猜想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