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生中究竟用过哪些个名字?(2)

时间:2011-12-28 20:18来源:中国历史故事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过了不久,他便给自己起了“子任”的别号和笔名,意思是决心以天下为己任,将济国济民作为自己的崇高责任,“身无半文,心忧天下”(左宗棠语)。后来,毛泽东用这个名字发表了多篇文章。
  
  此外还有一个说法是,少年毛泽东的崇拜偶像是戊戌变法著名人物、近代杰出学者和思想家梁启超,毛泽东可谓是梁的铁杆“凉粉”。在湘乡求学期间,他对梁的改良主义思想非常推崇,对梁的犀利思想和泼辣文笔超级崇拜。他还仿效梁启超的文风笔调,写下了《救国图存论》等作文,表达了远大的志向,受到老师的赞赏。而梁启超也是一个为了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而不断奔波、大声呐喊的爱国领袖。因梁启超别号“梁任公”,毛泽东就为自己取了一个“子任”的别号。名字中带有偶像的一个字,这似乎是中国“粉丝”最明显的特点。
  
  1910年秋,毛泽东顶住父亲的压力,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怀着激动心情,临行前,他写下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以作告别:“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该诗的原型是:“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作者是日本明治维新三杰之一西乡隆盛。毛泽东根据自己的情况稍稍修改了这首诗,从此走上救国救民的道路。
  
  几年后,毛泽东在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的时候,有一次写信给杨怀中老师(即杨开慧之父,又叫杨昌济,后来成了毛泽东的岳父),署名“毛学任”。后杨问:“这是何意?”毛答:“学梁任公。”
  
  后来在延安时,毛泽东给分别10年、在国民党统治区的老同学写信(1936年8月14日《致易礼容》),还用过“杨子任”,以“子任”共勉,为拯救民族的灾难共同努力。这也是避免不用自己的本名,以免老同学受到迫害。姓杨,又寄寓了他对故妻杨开慧的深情;同时还是怀念他们共同尊敬的师长杨昌济先生,杨先生还是杨开慧的父亲、毛泽东的岳父。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革命领导人都爱吃什么?
  • 革命领导人都爱吃什么?
  • 领袖年夜饭:毛泽东吃剩菜 周恩来吃包子加稀饭
  •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与作家张恨水见面
  • 毛泽东当年为何决定不向日本索赔?
  • 毛泽东最后10年在中南海游泳池边度过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