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市区、地级市甚至县都在北京设立办事处,有的驻京办目的就是跑‘部’‘钱’进。”日前,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谈到对预算资金审计监督时一语惊天下。李金华此语产生的震动非同寻常,“驻京办”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舆论重压下面临转型
据悉,目前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经济特区以及中央级的大企业等在京共设办事处52家,而未经批准的国企和地方政府、部门在京设立的办事处、联络处则是不计其数。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在全国引起震荡的一些腐败大、要案中,“驻京办”工作人员的名字也时常榜上有名。
2006年1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明确指出,要“防止和解决一些地方和企业驻京办事机构存在的请客送礼等不正之风。”
在舆论关注与中央高层的重视下,记者发现,各地“驻京办”的工作方式在悄然转变。
“这段时间主要是接待省里各个部门的领导,他们来京看望在京工作的老乡。”某经济强省“驻京办”的一位主任毫不避讳地说,“今年风声比较紧,跑部委的工作有所缓和,但我们还是希望以另外的方式,与有关部委继续加深感情,因为还不知道今后的政策导向如何呢!”
而来自南方省份的另一位官员则这样表示,“就目前的现状,从国家那里直接得到资金与项目支持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往年都来,如果今年突然不来了,怕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要是在往年,目前几个掌握项目审批权的部委门前已是车水马龙,今年好像冷清多了。”某沿海省份驻京办事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反映,“今年来京‘跑部’的企业相对减少了,来探测政策动向的官员多了。这一点表现得十分突出。”
记者试图了解一下有关部委对此现象的反映,但几乎所有的部委都三缄其口。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说,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与上面一些精神有关。据他称,“在‘驻京办’前途未卜的情况下,谁都怕撞在枪口上!”
驻京工作就像做小媳妇
据记者了解,在外界看来,“驻京办”工作人员风光而神秘,而其背后,实际却充满诸多的艰辛和无奈……
某“驻京办”主任说, “要是中央政府各部门的资源分配与项目审批的标准和程序完全公开而透明,地方各级各部门不需要额外支付成本就可以平等地获取相关信息,我们何必到处装孙子求人呢?”中部某省的一位地区“驻京办”主任表示,“关键还是要减少行政审批项目,下放行政审批权,增加财政预算的透明度,加强财政预算的审议和公示。”
“除招商引资,跑部委,要项目,收集信息,我们另外一个主要任务还是对当地来京官员或官员家属的迎来送往。”在采访中,很多“驻京办”主任叫苦不迭,“这种无聊的应酬最耗时、最无奈、最麻烦。”
南方某市一位驻京办工作人员透露,一般当地领导来京之前,“驻京办”已经把领导喜欢住的房间、喜欢吃的饭菜,出行车辆、随从人员以及来京日程事无巨细地安排好了,还要认认真真地检查一遍,不敢有半点疏忽。
“某些领导或他们的家属到了办事处,如同昔日皇帝到了‘行宫’一样,办事处要提供全天候服务。”中部某省的一位地区“驻京办”负责人无奈地告诉记者,“我做了三年的主任,不知去过多少次长城、故宫了。不陪不行啊,谁也得罪不起。”
“‘驻京办’工作不好做啊,在夹缝中几头受气,做事不讨好。”在采访中,这句话几乎是所有“驻京办”工作人员的一句口头禅。
“驻京办”的“自救处方”
“‘驻京办’作为一个官方的机构,担负着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功能,具有浓厚的民本内涵。”华东某省“驻京办”主任认为,“驻京办”应该成为一个常驻机构,成为社会和谐的“润滑剂”。今后在反思或整顿“驻京办”时,有关部门对这一内涵是不应该被忽视的。也就是说,“驻京办”应回归其公共服务功能。
“‘驻京办’问题的主要根源还是审批制度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漏洞太多,有机可乘。”华北某省的一位省地区“驻京办”主任认为,还得从管人入手,只有将所有公共权力运行纳入公众监督视野,下级向上级部门进行的所谓“政府公关”消失,跑项目、跑资金、跑计划、跑审批这样的制度外之“跑”才会绝迹。
“中央各部委除了预算资金外,还有一笔中央转移支付款项。这些‘大钱’在握的部委,正是‘驻京办’重点公关对象,他们怎么花的钱,人大不知道,老百姓更不清楚,公共财政成了部门甚至少数人任意支配的‘小金库’。”东北某市“驻京办”负责人认为,要规范“驻京办”的跑“部”“钱”进,关键是要约束部委的权力,建立公开透明的公共财政制度。
“现在有些掌握着资源分配权或项目审批权的官员,享有的自由裁量权太大,也给‘驻京办’留下了公关活动的空间。”华东某市“驻京办”主任说,“如果管好上级机关官员手中的权柄,从制度源头限制审批官员的自由裁量权,那么就能杜绝送礼便能在公共资源配置中占有优势的怪现象,‘驻京办’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