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给人以消魄的美感;竹,又以虚心高洁的品格,备受中国历代文人雅士的推崇,成为文人墨客吟诗绘画的对象,也直接催生了竹刻艺术。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已经有了竹刻。主要形式是竹笏和竹简。竹笏,又称手板,用于君臣会见,以竹片制成。由于官员品级不同,所持笏的材质也有差别,诸侯以象牙制成,大夫以竹片制成,笏上刻有纹饰,大夫使用的竹笏是早期的竹刻艺术品。竹简是用于记事作文的主要载体。1972年,山东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就是重要的实物。
宋代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和元代陶宗仪的《辍耕录》中,记载过唐、宋时期的竹刻艺术,但传世器物和知名刻工则很少。据有关文字记载,唐代艺人曾把诗人杜甫的《从军行》诗意图画,镌刻在一根较粗的竹笔杆上,”人马毛发,亭台远水,无不精绝。“日本正仓院藏有唐《留青仕女花鸟尺八》,雕有仕女、树木、花卉、鸟蝶等纹饰,足见唐代的竹刻已趋艺术化。
竹雕在其明、清两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提高,名家辈出,巧手如云。自明代中期起,当时盛产竹子的江南嘉定和金陵,成为竹雕艺术的两大中心。嘉定派以朱鹤(字子明、松邻)、朱缨(字清父、小松,朱鹤子)、朱雅征(字三松,朱樱子,与朱鹤、朱缨合称”竹三松“)祖孙三代为代表,他们能书善画,擅用深刻、浮雕和圆雕的手法,运刀自如,作品亲切自然。金陵派则以浅刻为主,不讲究精雕细琢,只就天然形态稍加琢磨,作品浑然天成。在清代又出现了翻簧和留青两种技法,使竹刻艺术更趋于完善。当时的主要派系有以吴之潘为代表的簿地阳文浅浮雕派、以周颢为代表的陷地深刻派和以封锡禄、封锡璋兄弟为代表的立体圆雕派。
直到今天,竹雕仍然是生机盎然的民间工艺。相对于其他门类的竹制品,竹雕的装饰意味胜过实用价值,是千百年来的匠人们借由竹材的有限天地,相互竞美争奇的一种艺术表现。无论是与其他竹制品相比,还是较之更为普及的陶瓷、织锦,它都居于”小众“地位。但竹雕的美集结了中国人独有的爱竹情怀、生活哲理、文人雅趣和精工巧思,因此,虽有人说竹雕是小品,但可以肯定的是”虽小道,亦有可观焉“.
近年来,竹雕艺术品市场活跃,收藏和投资趋热,价格也呈上升之势。尤其是名家刻制的作品,更加受到追捧。由于竹雕艺术品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因此,在前几年的古玩拍卖市场上,都有不俗的表现。竹雕艺术已受到藏家重视,价格居高不下。
竹雕艺术品市场前景看好,收藏和投资要把好三关:
一是要把好竹雕的精美程度。
二是要尽量收集名家之作。
三是要善于识别真伪。
目前,已发现有的竹雕在制作年代和制作人等方面作伪,如将新的竹雕涂抹包浆,冒充明、清竹雕;在普通竹雕上仿刻名人的款,冒充名人的作品等等。对此要仔细识别,防止上当受骗,造成损失。
据微信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