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天水市秦城区西关,创建于元至正七年(1347年),明弘治三年(1490年)重建,后经嘉靖二年(1523年)、嘉靖十年,清顺治十年(1653年)、乾隆五年(1740年)、嘉庆十一年(1806年)、光绪十三年(1887年)等年间的多次修葺,才形成如今一组具有明代建筑风格,整肃宏伟,布局严谨的古建筑群。
伏羲庙又名太昊宫,俗名人宗庙,是为纪念人文始祖伏羲而修建的。 伏羲庙建设的特点是高大宏伟,巍峨壮观。庙门前有一牌坊,矗立在台基上。过前院,进仪门,主体建筑太极殿坐落于中院的月台上。面阔7间,进深5间,通高36.7米。庙堂正中有手持八卦的伏羲氏泥塑彩绘像。太极殿后有先天殿,面阔之间,进深4间,内塑神农氏像。侧有朝房、碑房、庑殿、鼓乐亭。庙东北有池,跨池有桥,池畔有亭,名"见易"亭。亭殿间生长古柏37株,年岁在400年以上,苍劲挺拔,造成肃穆古朴的气质。庙西有"来鹤亭",相传曾有白鹤翔来栖息。
相传古时伏羲氏、神农氏部落生息在渭水流域的天水一带。上古时,洪水淹没大地,只剩伏羲、女娲二人。 "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兄妹配偶,繁衍后裔。这个区域的人们,原奉蛇为图腾,出土的彩陶有蛇状图案,从石刻、砖雕、壁画上可见伏羲人首蛇身的图像。伏羲氏观天地之象,创造历法、八卦、文字,从事渔猎农牧生产。在天水市西北的渭河之滨,有座圭t-台山,传为伏羲创造八卦的遗址。
据传正月十六日是伏羲的诞辰日。是日凌晨,庙内八卦、柏树发出雷鸣之声,伏羲派喜神给人们消灾灭灾,根除百病,倘若那一株树落叶最多,即是喜神树。因而,男女老少,倾城而出,成群结队祭祀伏羲,并在喜神树下祈求康宁。这个传说虽带有神话色彩,但却表现人们对人文始祖伏羲的尊爱。
伏羲庙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过修整的伏羲庙,已焕然一新。现在,这座宏伟的古建筑,既是人们参观游览的胜地,又是专家、学者研究古建筑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