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甘谷县城西南2.5公里的文旗山上。这里冈峦起伏,迤逦东来飞翠叠嶂,峭壁雄峻。在悬崖石壁上矗立着一尊大石佛像,高高雄视大地,此山因此得名大像山。大像山与东侧的簸箕峰毗连,一左一右,突兀而立,好似两面迎风飘卷的旗帜,俗名大像山为文旗,簸箕峰为武旗。
大像山石窟开凿年代不详。据有关资料记载,东汉初期,文旗山就是风N--名胜之地,相传山上有隗嚣歇凉台。北朝以后,佛教盛行,开始在此大规模修凿石窟,经历代不断修缮营建,遂成为一组依山脊一线分布、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各建筑错落多姿,结构严谨,布局精妙,与巍峨峭拔的山势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妙趣天成。无量殿以下主要以木结构建筑为主,其中以鲁班殿最具特色,结构奇巧,八面玲珑,别具一格。无量殿以上以石窟群为主,以大像窟为中心,东侧以"松花崖"为界,西侧以-毪云崖"为界,形制多为方形平顶的殿堂间禅窟式,尤以大像窟为其精华。大佛殿位于窟群中部的山崖之巅,为一座长方形的圆拱形大殿。大佛高23.3米,肩宽9.5米,在全国石胎泥塑的大佛中居第七位,是大型石窟造像中为数不多的珍贵文物。大佛形象为高肉髻,面相丰满,双耳垂肩,慈容壮严,体魄雄健,着双领下垂袈裟,善跏趺坐于一束腰须弥座上,双足踩莲台。据其特点分析,应为盛唐时期遗物,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大佛虽经历代重妆彩绘,仍不失唐代雕塑的风格。《伏羌县志》写道:"山顶有佛像,高百二十尺,覆以重楼七层,佛接云汉,俯瞰山川,一奇观也。"
大佛殿两侧有小龛70余个,每龛前原来都有泥装悬塑像,如供养菩萨、伎乐飞天、罗汉、天王、力士、夜叉、人面鸟、莲叶、卷云等等, "文革"中被破坏,现仅存一金刚、白鹤童儿、人面鸟、卷云。窟龛大部分平面近方彤、正壁开圆拱龛并设高坛基,佛龛的左壁或右壁有一个僧人修行的禅窟。据分析,大像山最迟在唐代以前就有开窟造像之举了。北周庾信在《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中说: "冀城余俗,河西旧风。"冀城即甘谷。天水、甘谷、武山皆位于古代丝绸之路上,麦积山、大像山、拉梢寺亦当同为兴窟造像风靡时期的产物。
大像山形如三角旗,自坻角之山麓沿龙背漫步而上,一路台级层折,祠宇相望。自下而上,有太吴宫、文昌阁、鲁班殿、财神庙、无量殿、药王洞等。沿途或陡起一峰,或横插一岭,断续参差,变换无穷,飞阁重楼,上穿云间。现存一些殿宇,系清末民初的建筑,但雄踞山峰或高山巅顶,玲珑多姿,别具一格。正因如此,历代文人墨客前往大像山览胜的很多,并赋词作诗赞颂。清代着名御史吴可读赞日:"地因迭胜翻宜僻,景以探幽不厌重。一结更饶江上韵,万山深处白云封。"大像山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有庙会,游人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