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生活习惯大变样

时间:2018-10-18 11:14来源:大西北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蔡怀庆 点击: 载入中...

    改革开放40年:生活习惯大变样


 


    图一


    千里之遥一日还


    ■ 蔡怀庆 新疆某边防连 参谋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是唐代诗人岑参《逢入京使》中描写戍边军人思乡之情的诗句。而如今,戍边军人的思乡之情又如何表达呢?


    下面请大家跟随我走近新疆某边防连,一起感受戍边生活和思乡小故事。


    我们连地处帕米尔高原深处,位于两座海拔近5000米的雪山之间,每天日照不足4小时,所以在塔吉克语中意为“一线天”.改革开放以前,连队官兵和家里联系只能靠写书信,一来一回几个月,很不方便。


    改革开放以来,通信技术迅猛发展,从固定电话到移动手机,从语音通话到视频聊天,官兵和家人的联系告别了“家书抵万金”的时代。


    现代化的生活靠电力支撑。大家可能不敢相信,早些年连队还一直靠“煤油灯”过日子。今年年初,“一线天”通了电。官兵在网络室里开展电子竞技,用手机视频通话,娱乐方式从单一的打扑克发展到如今的多元娱乐。


    指导员邢文涛感叹:“回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戍边官兵,巡逻靠徒步,照明靠煤油,娱乐靠扑克,生活条件多么艰苦!现在虽同在千里之外的边疆,但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消除了千里之遥的隔阂。”


    战士曲云龙入伍后听说要到艰苦的高原驻防,产生了不想服役的念头。到了连队后才现,电视、电脑、洗衣机、通信基站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


    “原以为边疆很苦,没电没信号,没想到现代科技早已走进祖国边防线!”曲云龙兴奋地竖着大拇指。


    去年3月,下士唐海胜父亲突发脑溢血,生命危急。请假报告批下来后,他连夜坐车到市里,第二天坐飞机赶到医院,一直陪伴父亲,直到病情稳定。回到连队,他揉着红红的眼睛:“要不是坐飞机,我可能半个月都赶不回家。父亲病重,儿子不能陪在身边,会是我一辈子愧疚!”


    对于戍边军人来说,距离是一生的阻碍,一天到家从前就是个梦,如今高科技的航空运输实现了“千里之遥一日还”,破解了边防军人“忠孝难两全”的难题,让我们梦想成真。(侯军治、周海建、张官星整理)


    宽带成了村里标配

 


    图二


    ■ 佳 松 藏族 云南省德钦县云岭乡斯农村 村民


    我今年43岁。要说改革开放40年以来生活的变化,确实有说不完的话题,尤其是衣食住行,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小时候的记忆中,我们村里几乎没有一件和科技沾边的事物。要说最为科学的,就是每家一个小喇叭挂在家里的柱子上,是大队干部用来传达上级政策或通知工作的(当时行政村叫大队)。除了这个,还有一个大队共有的小水电站,每到傍晚,一个外地的独腿师傅就到村头的小水电放水发电,到了晚上10点左右就关闸停电,村里照样漆黑一片。我们每到傍晚就跑到水电站旁边的独腿师傅屋前,看他开闸送电,觉得特别稀奇。这个小电站好像也只是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来据说机器坏了送去维修,再后来好像没再发过电。直到村里架起了电线,才正式有了电。过去家家户户没有一件电器,如今太阳能路灯在村里彻夜通明,液晶电视的屏幕越来越大,家家户户接上了宽带网络,看上了APTV.


    以前村里犁地用犏牛,每家每户都要养上几头犏牛,一个农忙时节就得犁上几天的地。现在好了,随着科技发展,犁地用上了拖拉机,后面挂个犁耙,既省时又省力。地里的粮食也不用人背马驮了,直接装农用车拉到家门口。


    科技进步给农村带来了根本的改变。现在我自己开车跑旅游,通过微信、微博就可以找到客人,一年下来有10万元左右的收入,这在以前是连想也不敢想的事。


    我是在10多岁时才第一次见到神奇的汽车在马路上飞奔,觉得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现在好了,自己也开上了汽车,还跑到了全国各地。小时候家里穷,小学读到四年级就被迫辍学放羊,现在的我熟练掌握了智能手机网络操作,以此招揽生意。如今我还在别人的帮助下开起了微店,将家里制作的原生态核桃油、葡萄酒以及自己采摘的松茸、虫草等在网上销售,有了不菲的收入。(江 初文/图)


    吃上了机器人做的饭

 


    图三


    ■ 李淑茹 北京市东城区前拐棒胡同 市民


    最近,家门口发生了一件新鲜事儿:我们周边的居民第一次吃到了机器人做的饭。


    这件事还要从一个月前说起。自从建在朝阳门前柺棒胡同18号院的东城老年配餐中心--“诚和美美”中央厨房开始营业后,我们老年人享受到了就餐服务,不仅可以吃到营养、安全的午饭,还可以享受送货上门服务。


    第一次前去就餐,我怀着好奇心来到中央厨房。刚走进大厅,就听到亲切的问候:“李淑茹老人您好,欢迎来到东城老年配餐中心,请您用餐!”一打听,原来是大厅里配备了人脸识别系统,所有在这里登记过的老人,都被机器人“记住了”!我们用的每一个餐盘、碗筷、杯子都在消毒柜里进行过消毒,一点儿也不用担心卫生安全问题。


    这个中央厨房配备了各种先进的智能设备,所有原材料都经过冷库冷处理,然后再进粗加工库房,由员工洗、切,把每道菜的克重都称量好,根据每道菜的比例配备好,再由“神秘大厨”进行炒制。


    这位神秘的“大厨”就是智能炒菜机器人。它身怀两大“绝活”,一是内置搅拌铲,可以模仿大厨翻炒,全程不需要人工参与,而且食物搅拌比人工更均匀;二是全程没有油烟。炒菜机器人内置了海量食谱,可以胜任大多数家常菜。试吃之后,我觉得味道还不错,很适合老年人吃。


    回想起改革开放之初,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用蜂窝煤做饭。每到做饭高峰,楼道里就会充满呛人的煤烟味,厨房的墙壁也会被熏黑。短短几十年,蜂窝煤炉子换成了煤气罐,再换成了管道天然气,电磁炉、微波炉等各种厨房电器也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真是越来越方便了。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今天的老人们竟然吃上了机器人做的饭!


    弹指一挥间,一晃40年。越来越多的新奇玩意儿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科技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我简直无法想象若干年后的我们将拥有怎样的生活。(记者 贺 勇文/图)


    走步走出健康


    ■ 陈希国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 退休公务员


    改革开放40年,家庭生活变好了,生活习惯也变了:


    手机计步器促使我多走步,改变了原来懒惰不运动的坏习惯。


    以前,我不好运动。有了智能手机以后,我下载了计步软件,开始走步。每天把闹钟定在5点半起床,再设定好手机悦动圈后,我便下楼走步,一直坚持下来,雷打不动,每天必须保证万步左右,同时设了走步排行榜,接受家人的监督:有批评我走得少的;也有为我点赞的。结果走步把血压走稳了,把身体走健康了。


    玩数码相机,取代了打麻将。退休后有时间了,我便恋上了打麻将,每天是东不管西不管,吃了饭,推了碗直奔麻将馆。吸着被动烟,一座就一天,腿也疼腰也酸。


    我爱好摄影,儿女们便凑钱为我买了一部数码相机,从此我就天天出去拍照,回来后再用制图软件进行加工制作,发在网上供同行们欣赏。这样就无心再去玩麻将了。说不玩儿就不玩儿,一年多一把都没玩过。相机倒是用得不错,去年为报刊拍的照片就有100多幅,其中30多幅被省市媒体刊用,还有10幅作品被选入影展。


    微信视频改变了我和老伴每月都要进城看望儿孙的做法。俗话说:老儿子,大孙子,老头老太的命根子。儿子住在长春,孙子在那里读书,时间长一点儿看不见就非常想念。所以,每个月我们老两口去长春看儿孙早已形成习惯,既费时间又费钱。


    自从有了智能手机,开通了微信,就可以视频了。我们与儿子约好,每天晚上我先给儿子打电话,然后再与孙子视频,天天不落。这样不仅省时省力,而且互相见面,对话交流,再也不用我和老伴不远百里地来回奔波了。


    从自行车摩托车到汽车


    ■ 寇海萍 山东省滨州市公安局 警官


    爸爸1972年参军,提干后认识了在兵工厂工作的妈妈,俩人在部队一待就是20年。部队在山东烟台,老家在滨州,部队每4年组织一次集体探亲。虽然爷爷奶奶身边有一大堆孙子孙女,但因为我离得远,他们总是特别想我,所以一有了我的照片,爸爸就赶紧寄回老家。


    1992年,爷爷生了一场大病。爸爸于是决定转业,想在老人的有生之年,离得近一些方便照顾。尽管搬到滨州,但离农村老家还是挺远,公共汽车也不方便。好在那时候有了电话,老家有什么事,叔伯们就给爸爸打电话。为了能见到爷爷奶奶,我们每周骑自行车回老家。那时我刚上初中,爸妈总是一个人驮着我,一个人驮着东西。为了能感受旅途的乐趣,减轻爸妈的负担,我用最快的速度学会了骑自行车。之后每个周六的早晨,我就跟着爸妈一起往自行车的前筐和后座装东西,想象着爷爷奶奶看到礼物、看到我时的快乐。


    沿着205国道一路骑行,40公里的路程大约要骑两个小时。那时候爸妈年轻,我也精力无限。后来家里有了摩托车,虽然还是风吹日晒,但至少不用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了。老家的路也越修越好,再也不是一下雨就满地泥泞。


    再后来,汽车走进千家万户,想去哪里随时出行。微信带来了划时代的通讯变革,想要见谁,视频通话瞬间搞定。


    现如今,老妈最大的爱好就是晒朋友圈--早晨散步时沿途发现的好风景,两个宝贝外孙女儿的优秀表现,还有她细心养的花花草草。她还常常和老爸比赛谁被点赞多。


    老爸最大的快乐则是今天又在微信上加了哪个老战友,他带过的哪个兵今天又跟他视频聊天儿了,还期盼着每天晚上两个外孙女儿和他视频通话,甜甜地叫他姥爷。


    如今种菜多快好省


    ■ 杜春秋 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稻庄村 村民


    我来自中国菜都,我家种菜近30年了,种过辣椒、韭菜、茄子、丝瓜、黄瓜这5个品种的蔬菜。原先种菜既费时费力,又费药费水,产量还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种菜是“多快好省”.


    不需要自己育种。育种基地利用营养盆将菜籽培育成巴掌大小的菜苗,这样优选的菜苗具备丰产、抗病、整齐一致的特点,种出来的蔬菜品质也就提高了。我现在都是买回菜苗直接种植,省了育种这份心思。


    不需要露天作业。蔬菜是需要精耕细作的农作物,干了不行,冷了不行,风大了也不行。所以我支起了大棚,把它们养进“屋里”,精心照顾。原先靠人力铺草帘子为菜园保暖,现在使用卷帘机、卷膜机等机器作业,省时又省力。原先因为气候原因只能种一茬蔬菜,现在利用温室大棚能收获两茬,甚至更多。


    不再农药中毒。原先是自己背着喷洒壶进菜地,一手上下压力,一手左右喷洒,一步一步地打农药。这样连续作业几亩地下来,打农药者很容易吸入过量的农药,造成农药中毒。现在我已经丢弃了老式喷药机,改用电动推车式的打药机,同时佩戴了防毒面具。虽然现在的农药都是高效低毒的,但爱护自己、关注健康的意识可比以前强多了。


    不再大水漫灌。原先的做法是把水引进地里,让它自由流动。离着入水口近的地方积水量大,离着远的田地则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浸透,费时又费水。现在我们这儿普遍采用了滴灌技术,用水管引导水的流向,并在水管上扎了很多的小细孔,水通过细孔浸透蔬菜的根系,精准、节约、方便。


    如今种菜茬数多、产量高、品质好,还省资源。通过这些年的发展,蔬菜种植变得科技感十足,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我们的生活当然也更好了。 (凌 波整理)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