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椐世界厕所组织统计,我们每人每天上厕所大概6-8次,女性如厕时间平均70秒-75秒,男性如厕时间平均30秒-35秒。另外,女性如厕频率大概是男性的1.5倍。所以,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女厕排起长队,而男厕还有空余的情况。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无性别厕所悄然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了。
这两天,上海首座男女均可使用的无性别公厕在浦东投入试运营,开设无性别公厕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解决女厕排长龙,男厕无人问津的情况。此举也让“无性别厕所”话题受到关注,争议也随之而来。
无性别厕所是否必要?它又能否针对性的解决公厕资源问题?我们到其他国家看一看,无性别公厕这件事,各国是怎么看。《全球华语广播网》澳洲观察员胡方说,在澳大利亚不难看到无性别厕所,但设立的初衷与中国大相径庭。
胡方介绍,澳大利亚无性别厕所挺普遍,通常这些厕所都是按照单间设立,单间内包括抽水马桶、洗手池等物,比如悉尼中央火车站对面的公园当中就设立了这么一座无性别厕所,不过设立的初衷并不是因为男女使用厕所的人数过多,男女等待的时间不均造成,恰恰相反,是因为这个厕所所使用的人太少,为了节约建造成本和维护成本,设立单独一个无性别厕所,而不是分设两间,相比之下会更加的环保和经济。另外,在一些大型活动现场和建筑工地上,澳大利亚统一使用的几乎都是单独一间间的无性别流动厕所,这种厕所便于临时使用,流动性非常的强。
不过澳大利亚的这些无人问津的无性别厕所有时也会遇到另外的尴尬境遇。
胡方介绍,最近一条让人很无奈的新闻在于,澳大利亚西澳的很多建筑工地上的流动厕所由于无人看管居然成为了盗贼的目标,因为他们看中了这些厕所当中的淋浴和水表等设施的原材料“铜”。为此西澳最大的私家建筑商形成了一个联盟,给每一个移动厕所都安装了GPS卫星导航,实时跟踪厕所的动向,看来厕所还是挺值钱的。
所谓的“无性别厕所”这件事,在美国存在但不常见,美国的无性别厕所背后,往往有女权主义的背景;而旅居美国的尹莎介绍,对于公厕这件事,美国和中国存在一定的差异。
尹莎介绍,与中国不同,美国没有专门的公厕,所有的餐厅、超市、商场、酒店的厕所都是公厕,美国厕所的普及出乎意料,在中国有些地方不可能有公厕,即使有顾客也不能使用,比如银行、邮局、微型超市、小的餐厅等等。而在美国无论规模多小,只要开业厕所必须是标配。在美国上公厕不会看眼色,随便走进一家店铺,餐厅或者超市大大方方的询问厕所在哪里就好。
最后,我们看看欧洲的情况。在俄罗斯和德国都生活过的张舜衡介绍说,俄罗斯的公厕不仅少之又少,而且都是收费为主。不仅本国人怨声载道,外国游客也深受其苦。但在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市情况较为乐观,无论普通的公共厕所还是景区厕所都以实用为主。一般来说,公共厕所内卫生纸、洗手液、干手机等设施配备一应俱全。此外,所有厕所内的水龙头都兼有冷水和热水。莫斯科市内几乎所有景区内的公共厕所均为免费,只在市中心或步行街上一带有收费厕所,其价格均为35-60卢布之间折合人民币大约3元至6元左右。虽然利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但俄罗斯民众对于新式公厕的追求却没有停下脚步。比如在莫斯科的地铁公厕里,乘客可以凭车票免费使用,厕所内装有传感器,使用者如果把东西忘在里面,传感器会示警。
此外,如果一个人在厕所里停留超过十五分钟,警报会响。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下个月莫斯科打算仿效荷兰,设置露天厕所。这一消息引起了各界人士的争议。“露天厕所”项目负责人谢尔盖称:“新一代的露天小便池,专供男性在公共场合使用。小便池将由金属制成,自动运行,不需要额外护理。这将是一个特殊的、免费的厕所。”一些反对者声称,在公共场合走路的时候要看见别人上厕所,这是不道德的。如果俄罗斯对待公厕还在探讨摸索阶段,德国对待公厕就早已软硬兼施了。按照德国政府的硬性指标,城市繁华地段每隔500米应有一座公厕;一般道路每隔1000米应建一座公厕;其他地区每平方公里要有2—3座公厕;整座城市拥有公厕率应为每500—1000人一座。为了遵守“从市民中来,为市民服务”这一公厕选址的最重要原则,德国政府非常重视“软调查”。各城市公厕管理部门在确定厕所的地点、数量、设施时,必须依靠著名调查公司来配合完成。并把所有的意见汇集成几种方案,而后再经市议会投票,最终决定一座公共厕所建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