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家庭接入光纤难成主流,同轴电缆最佳

时间:2013-12-20 09:32来源:新浪科技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三网合一的口号喊了若干年,至今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从大的方面讲,三网合一进展缓慢,是广电系与电信系利益纷争导致。从用户层面来讲,三网合一更像是同轴电缆和光纤接入两种制式的“战争”。广电的最后一公里仍然是同轴电缆接入,而电信系的最后一公里,正在向光纤接入高歌猛进。

  毫无疑问,同轴电缆和光纤已经成为家庭数据接入的重要角色。在光进铜退的政策推进之下,新浪创事记专栏作家孙宇彤认为已经到了跟同轴电缆说再见的时候了,并撰写了《再见,同轴电缆:三网合一下的光进铜退》一文。对此,笔者只能说这位专家并不了解电信系和广电系,更没有相关行业的基层工作经验。排除政策强制推行因素,未来家庭接入中,光纤难成主流,同轴电缆将是最佳的家庭接入模式。

  的确,政府最近几年一直在要求联通和电信两家运营商加速光进铜退的进程,这是国家战略的需要,也是降低网络建设成本和节能减排的需要。光纤的优势无需多言,成本低,传输距离远,但光纤在家庭接入中的也有致命性的缺点。

  众所周知,联通和电信的光纤入户都是基于PON接入技术,使用单芯皮线光缆接入到电信运营商的分光器设备中。虽说皮线光缆可以弯曲,但不能像同轴电缆一样随意折弯,因为光纤折成180度后就会导致光缆折断。在实际应用中,无论是光纤接头,还是后期的维护,对维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维护设备的要求都相当高。尤其是几十层高的楼房中,光纤接入的弊端更明显。一旦皮线光缆断裂,要么接头,要么重新更换一条全新的皮线光缆,繁琐程度可想而知。

  据联通和电信的维护人员反应,单芯皮线光缆的损坏极率要高于普通电话线,维护难度更大。虽说皮线光缆中间断裂后,使用接头可以重新修复,但光衰会增大导致传输速率的大幅下降。为了达到传输要求,100个光缆断裂故障中,会有5-10个故障需要重新铺设皮线光缆。

  或许很多人认为,光纤的一个接头,不会对网络速度有什么影响。要知道,PON接入技术,将光纤通过分光器设备进行了分离,这会令光信号产生一定程度的衰减。接入用户家中的皮线光缆一旦损坏,重新接头,光信号的衰减会影响网络速度亦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加之基层维护人员的设备和技术水平有限,在实际应用中,光纤接入的后期维护成本还是非常高的。

  正是因为光纤接入在后期维护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联通和电信推进光纤入户的进程才会如此缓慢。并非联通和电信两家运营商不响应政府的号召,而是实际推进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困难。

  相比之下,同轴电缆这一介质比光缆这种传输介质更皮实。虽说同轴电缆的成本有些高,但后期维护方面,而且传输距离并不逊于光缆。在不增加中继设备的情况下,同轴电缆的理论传输距离为500米,实际应用中传输距离在450米左右。由于各个城市居民楼层数都在50层左右,同轴电缆不增加中继设备完全可以满足家庭接入的需求。

  在推进光纤接入模式前,联通和电信在一些小区推广过双绞线接入模式。由于双绞线的传输距离被限制在100米之内,高楼层的小区使用这种接入模式显然有诸多不便。高楼层的小区使用双绞线进入用户家中,需要放置更多的交换机,还需要协调设备供电问题。所以,双绞线接入模式目前基本两大电信运营商的淘汰。

  归根结底,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同轴电缆的性价比最高,光纤的性价次之,五类双绞线近乎被淘汰。由于三网合一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电信和联通两大运营商虽然加大了光进铜退的的进程,但最后一公里,光纤入户并未成为主流,原因就是后期维护过于繁琐,维护成本过高的问题。

  从实战经验来看,未来的家庭接入模式中,同轴电缆虽然价格高,但确实是性价比最好的一种接入模式;光纤成本很低,维护复杂,维护成本高,注定了光纤不会成为最后一公里的主流接入模式。目前政府倡导的光进铜退政策,是针对联通和电信骨干传输网络,而不是针对宽带接入的最后一公里。为此,笔者认为,未来最先退出家庭接入历史舞台的不是同轴电缆,而是五类双绞线。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我国网速慢实情:光纤用户只占宽带用户16.4%
  • 中国宽带建设争议:全建光纤被指梦想一步到位
  • 工信部:4月1日起新建住宅全面实施光纤到户
  • 诺西出售光纤业务涉及中国 百余员工转新公司
  • 南京电信20M光纤宽带上传速度仅1M遭诟病
  • 中移动多地启动光纤宽带业务 市场格局或大调整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