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就任后的第三次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指出宏观调控要让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不超出“上限”,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李克强于此时提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在确认“保底”必要性的同时,也解释了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互为支撑的关系。决策层意识到,结构性改革带来的起伏和痛苦不可避免,调结构必然意味着经济减速,但创造一个相对平稳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则不仅可以为调结构腾挪出空间,也可为一些改革事项的推出创造条件。这是经济增长率和就业水平“不滑出下限”的关键所在。
然而,即使“保底”信号明确,我们也不认为政策将回归旧有的轨道——先是靠政策刺激拉动增长,继而希望靠政府之手化解自己制造的问题,结果面对更大的困难,这样的循环已经无法持续。对市场来说,如此判断将会是又一个误解。任何时候政府“托底”都只能见一时之效。对于新一届政府而言,改革的步伐不是要慢下来,而是要更快一些。只要确认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以内,就应该不失时机地推动去产能化和去杠杆化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启动向市场、社会放权,破除抑制经济前进的机制体制障碍。决策层强调“稳中有为”,着眼点仍在于此。
毋庸讳言,结构性改革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无论政府、企业还是民众,对此都应有清醒的认识。不过,我们始终认为,化解痛苦的方式不是放慢脚步,迟疑不前,越能把握住时机加速改革,中国企业和民众为此付出的时间就会越短,承受的苦痛也可能越少。从长期来看,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摘编自《经济观察报》)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