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赚的每一块钱,要分五毛给这个家族

时间:2015-12-30 09:27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亲们可能知道,著名经济学家宋鸿兵摊上大事了。在太原参加一个活动时,他被一群广场舞大妈太极球大爷围住了。  
关键时刻,主持人大喊一声:不能打人啊!  
哦,还能打啊!大妈们挥舞小苹果的拳头把宋鸿兵先生细细捶了一遍。  
了解宋鸿兵先生的可能知道,他之所以在经济圈以及广场舞圈拥有巨大的号召力,全是因为他的成名作《货币战争》  
据说这本书卖了X万本,而且抢在国足的前面走出亚洲,冲向世界,已经出了英文、法文,准备接我们制造棒的越南也有出版。继《货币战争》之后,又一口气出了《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货币战争3金融高边疆》、《货币战争4战国时代》、《货币战争5山雨欲来》。难以想像,如果出齐七本,不知道经济圈会发生什么样的重大变化。  
那么,这本牛丁丁的书到底是讲什么的呢?  
其实很简单,它每一个字,包括标点符号都在告诉我们。我们这个叫地球的蓝色球球正被老罗家统治着。这个老罗就是罗斯柴尔德家族。  

《货币战争》这本书告诉我们,罗斯柴尔德家族拥有五万亿的财产,当然,这是2007时宋先生的统计。过去了八年,宋鸿兵先生应该有新的数据。  
罗斯柴尔德家族是开银行出身的,相当高的起点。  
我们先介绍罗斯柴尔德一代,也就是书中所说的老罗斯柴尔德。  
这位传说中的影子始祖出生于法兰克福的犹太人聚居区,父亲是放贷的,说得流行一点,就是搞互联网金融的。所以从小就接受了大量关于MONEY的教育,是谓优势与生俱来。老罗斯柴尔德继续父业,又跟英国皇室的威廉王子交上了朋友,等于有英国王室为他的生意做担保,自然生意越做越大。最终他成为了法兰克福的第一首富。  
但离世界首富还差得远,接下来,老罗斯柴尔德做出了一个决定,把他的五个儿子派到欧洲五个重要地方。宋鸿兵先生是这样写的:他的五个儿子像五支利箭一样射向了欧洲的五个心脏地区。  
这个射字用得特别好,亲们之所以没有成为首富。全是成为后代大多射到了墙上,而不是射向了欧洲的心脏。  
哪五个地区呢?  
大儿子阿姆斯洛坐镇法兰克福总部,二儿子所罗门去了维也纳,三儿子内森去了英国,老四卡尔去了意大利,老五詹姆斯去了巴黎。  
难怪老人家说人多力量大。放开二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这五个小伙伴都特别牛,纷纷掌握了当地金融圈。尤其是老三内森更是出类拔萃。  
拿破仑跟威灵顿在前线打得你死我活,而内森坐镇英国,通过建立的情报网提前知道战争结局,然后据此操纵英国公债,最终几乎全盘接收了英国的公债,使英国银行几乎成为他的私人银行。  
总而言之,罗二代们把欧洲给承包了。宋鸿兵先生推断,到了20世纪,罗斯柴尔德家族拥有了世界一半的财富!  
赚钱怎么这么容易啊,会长想包个池塘都像做梦一样,人家已经把地中海当自己家的澡堂子。  
当然,有钱人最重要的问题是,怎么让财富增值,以及玩点什么好玩的。  
作者接下来说,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了实现上面二个目标,做了一件事:刺杀林肯!  
为什么要杀林肯呢?因为林肯动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蛋糕。  
林肯准备自己发行货币。  
此时,在欧洲大杀四方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已经把财富之手伸进了美洲经济开发区。并通过银行来秘密控制这个国家。控制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掌握货币的发行权。  
没想到,林肯通过自己发行货币,取得了南北战争的优势。  
(林肯发行的林肯绿币)  
顺便说一下,作者认为,南北战争的爆发其实就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在背后的操纵,其目的就是分化新生儿美国,然后控制美国。  
亲们有没有想到《冰与火之歌》里面的铁金库?  
七个大国打得热火朝天,其实都是银行在后面搞鬼。  
更让罗斯柴尔德家族恼火的是,林肯在统一南方之后,宣布南方在战争中打的借条不算数了。  
罗斯柴尔德家族正是南方的最大债主,借出来的去钱说没了就没有了,这比泛亚还黑啊。  
最终,林肯被干掉。  
作者介绍,罗斯柴尔德家族为首的银行家可能一共干掉了七位美国总统,为的就是争夺美国的银行控制权。而控制了银行,就控制了货币,就等于控制了一个国家。  
那么,罗斯柴尔德家族控制美国银行业的目标有没有实现呢?  
当然实现了!因为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出现。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是美国的中央银行,负责货币的发行。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是国有的,比如咱中国。  
但美国这不是,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是私人的。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是怎么成立的呢?  
作者介绍,是1910年11月,几位银行业的巨头在一个叫哲基尔的小岛上开了一个会,决定成立一个能够在美国发行货币的银行。  
为什么要在一个小岛上开呢?  
据说是因为美国极为反感私人的中央银行,认为私人的中央银行会剥夺社会的财富。所以这些人跑到一个小岛上,悄悄的商量。而当时美国确实对私人中央银行不感冒,那怎么办呢?  
只有一个办法,制造恐慌。  
这些银行业的巨头利用手中巨大的财富,在美国制造了其后的美国金融危机,一边通过金融危机打击他们的对手和收购他们想获得的企业,一边鼓吹在美国成立一个私人银行的必要性。  
最终,他们成功了。在1913年,通过法案,美联储成立。  
推动美联储成立的有数位巨头,比如银行巨头JP摩根集团,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集团,铁路大王希尔等等。  
这些巨头有什么共同点呢?没错,他们都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代理,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马仔,他们都是依靠罗斯柴尔德家族发家的。  
那么,成立了美联储,接下来干点什么呢?  
作者介绍: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  
作者首先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早就该打了,为什么没打呢?因为各国都没有钱。没钱打什么仗啊。正在这个时候,美联储成立了。美联储为磨拳擦掌的欧洲各国送来了打架最关键的东西:钱。  
美联储在欧洲到处放债,不怕你不还,就怕你不借。想借多少有多少。  
腰包鼓起来的英法等国终于投入战争,而美国也准备好了军工生产,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尽力尽责的做好后勤工作。当然,他们不是活雷锋,通过这个,银行家们钱赚得数都数不完。  
按理说,美国通过一战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而偏偏在1921年迎来了农业衰退,以及1929年的经济危机,这是为啥呢?  
作者说,这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在剪羊毛。  
通过各种货币手段,罗斯柴尔德家族很轻易就可以把美国人的财产转移到自己的口袋里。比如鼓励美国农民贷款买他们的土地,然后想办法让农民还不起贷款,最终银行家把土地收回,钱也顺便搞到了手。  
哇靠,果然神勇,赚钱是越简单的赚得越多,越难的赚得越少。  
通过发动战争,养肥美国这头羊,然后再通过通货膨胀,经济危机等手段来剪羊毛。罗斯柴尔德家族们获得了全世界的财富。按他掌握一半世界财富来算,我们每赚一块钱,就要分他五毛钱。  
那么美国总统就任由资本家们兴风作浪吗?  
作者紧接着介绍,其实美国的总统要么是有心无力,要么是跟资本是一伙的。比如大家都熟知的罗斯福总统。这位总统一开始就是银行业人员。换句话说,罗斯福就是银行业在政府的卧底。  
罗斯福帮助银行业完成了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废除金本位。  
简单来说,金本位就是有多少金子印多少钞票。这从规模上控制了货币的发行。银行家是不欢迎这种的方式。他们喜欢的是想印多少就印多少。这样,他们可以轻易的制造超级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就是“超级财富收割机”。  
罗斯福废除了金本位,使资本家拥有了超级收割机,那就进入养羊阶段,那么这一次的羊是谁呢?或者说,认来当牧羊犬?  
华尔街选中了希特勒。  
作者介绍:在华尔的慷慨放贷下,希特勒的军备迅速扩张。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了。  
这个过程反复的被银行家进行着循环,搞一次战争,养一次羊。来一发经济危机,收割一次羊。  
那么,世界就无力反抗,只有默默承受吗?  
作者说,不是的,有一些人发出了反抗,比如肯尼迪总统。  
肯尼迪总统准备发行一种银本位的钞票:白银券。  
这等于从美联储手里夺回货币发行权。从而不再向美联储借钱,这样,就可以不必支付高额费用,避免因为支付利息,形成整个美国都在给美联储打工的情况。  
其实,全世界都在给银行打工。  
这当然又是动了银行家们的蛋糕。于是,肯尼迪也被刺杀了。  
作者称之为诚实货币的最后抗争也失败了。  
可以说,罗斯柴尔德家族通过货币的发行,掌握了国家的命脉,然后通过战争养羊,通货膨胀割羊毛的方式赚钱,美元已经成为他们最赚钱的工具。  
但是美元因为没有黄金的支撑,很容易变成十二秒,那怎么办?  
罗斯柴尔德家族看上了石油,并提出了一个方法,让石油暴涨,因为石油都是用美元支付的。石油涨上去,各国对美元的需求就上升,跟美国要美元,其实就等于向美联储借钱。  
那么,怎么让石油暴涨呢?  
作者说,他们想到了一个办法,发动中东战争。  
战争一打,石油价格就上去了,美元需求就增大了,银行家们的放贷业务又顺利展开了。因为石油的暴涨,也造成了世界范围内通货膨胀,不少国家也因此躺枪。最惨的是日本。  
而通过中东战争的练兵,国际银行家的圈钱游戏越来越熟练了,而且又开拓了发达国家之外的战场:发展中国家。这就是后来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当然,中国也受到了冲击,好在顶住了。  
但罗斯柴尔德家族还会卷土重来。中国又拿什么来抵抗下一波货币战争?(如果真有的话),作者的建议其实就是中国大妈们多买黄金。也就是采取金本位制。  
《贷币战争》讲的就是这么一个事情。赞这本书的认为它打开了一道金融的大门,对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贬的认为是阴谋论,是危言耸听,甚至有学者认为这本书是来自美国一些记录片。  
当然,这本书还是有其价值的,至少它让国人知道了什么是美联储,什么是通货膨胀,甚至还产生了诸如“剪羊毛”、“次贷地震”、“金融海啸”、“金融高边疆”等流行词,最有名的当属“中国大妈”。  
宋鸿兵先生对中国大妈的购买力早已了然于胸,现在对中国大妈的洪荒之力又了然于背,想必下一步的写作必定有全新的感悟。
(责任编辑:苏玉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