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传媒圈十大热点语录

时间:2015-12-17 17:32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导读
“雁过留名,人过留声”。每年传媒圈都有一些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话语或文字,如“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我心澎湃如昨”“少年不可欺”等等。在过去的一年中,有哪些令传媒圈印象深刻的话语和文字呢?刺猬君为你盘点。


1、姚贝娜走了,记者还未散去,他们如同苏丹的那只秃鹫,盘旋寻找,永不落下。  
——“掀起你的头盖骨”《姚贝娜走了,记者还未散去》  
1月16日下午,著名青年歌手姚贝娜因乳腺癌复发,病逝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东北某高校新闻专业研究生撰写了评论文章《姚贝娜走了,记者还未散去》,发表在个人微信公众号“掀起你的头盖骨”上,后被转载时更名《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的文章引发业内热议。“我们的新闻引起公众争议,恰恰不是因为新闻太多了,而是因为新闻专业主义太少了。”伴随着媒介不规范操作的,不仅是学界业界对新闻伦理的不停反思,更是大众对记者职业认同的逐渐消解。  
2、不少同行可能会“嫉妒”我——一位“男神”昨天与我席地而坐,亲手给我改稿子!还没缓过神,陈道明就一屁股坐在我边上了!这这这……这是个什么情况?改好了就叫我过去嘛,坐过来算怎么回事?当时我内心的独白是:冲你这股认真劲儿,你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记者手记:陈道明席地而坐,为我亲手改稿》  
3月7日,新华社客户端和微信公号推送了一篇记者手记,主要讲诉记者采访明星委员陈道明以及陈道明为她改稿的详细经过,受访者给记者改稿的专业问题和行文中强烈的粉丝口吻挑动着媒体人的神经。记者与受访者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而这篇记者手记的字里行间中却充斥着太多粉丝遇到明星的激动情绪,被质疑是记者专业能力的自我矮化。就在同一天,东方网推送了一篇《记者手记:检察长为我亲手改稿》,“亲手改稿”是否意味着媒体专业主义的“江河日下”,未来会不会愈演愈烈?  
3、告别一个做了整整二十年的职业,告别一家做了十八年的公司,原本以为自己总要有点心潮起伏,但是结果却是异常平静。  
是离开的时候了。  
——闾丘露薇《告别一个自己》  
2015年5月22日下午,闾丘露薇录完了她在凤凰卫视的最后一期节目,正式离职,2个月后,她进入博士课堂。与她做了相同选择的,是《南方人物周刊》创始人、主编徐列,12月2日,他结束26年的“南方”时间,赴美开启访问学者生涯。除了投身学界,无数媒体人转身离去,投向了创业、新媒体项目等热潮中。资深媒体人的纷纷离场,无论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还是渴望实现自己的理想,映射的是当下传统媒体的困局。  
4、偶尔忍不住感叹,新闻是多么神奇的职业,那么远的热情,让我淡忘了那么近的忧伤。  
——邱兵《我们的失败与伟大》  
继发刊词《我心澎湃如昨》与澎湃2.0版上线致读者:《月亮和三千元人民币》后,邱兵《我们的失败与伟大》随着澎湃3.0版上线了。邱兵继续在讲着他的故事——对一份“不忘初心”的坚守。一个新媒体产品从诞生到卓越的蜕变过程里,像邱兵一样拥有新闻理想虽然不是充要条件,但毫无疑问却是一个必要条件。在时下媒体转型“盈利模式”不离口的情境下,“邱兵们”依然不时通过一个个自身亲历的故事讲述对新闻理想的坚守——无论到了什么环境下,新闻最本真的东西永远不会变。  
5、对媒体来说,这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媒体忙着转型,H5、记者急着跳槽,我们迷茫于到底应该坚持什么、放弃什么,很多问题的答案,也许要等错过以后才会有。  
——刘万永《和自己说再见》  
“以前和朋友们聚会,还会谈起稿子,如今大家聚到一起,都是某某又创业了。前几年,你跟别人谈新闻理想,会显得像个笑话。如今,连记者这个职业都快成笑话了。”《中国青年报》资深调查记者刘万永这样描述今天的新闻业态。每当听到有优秀记者离职的消息,他都会有“江湖侠骨恐无多”的感慨。不过,如果你喜欢记者这个职业,如果你还在从事记者这份工作,就要认真对待每一个采访、认真对待每一篇稿子。  
6、我承认,作,我是有一点。但我现在想的是,在看到和听到越来越多今天这样的事之后——我,还能走多远?作多久?  
——和小欣《走多远,作多久?》  
天津港爆炸事件发生后,一篇名为《走多远,作多久》的记者手记在朋友圈刷屏,《北京日报》记者和小欣讲述了他在天津爆炸事故第一现场的所见、所感。“我为什么还要进去呢?”是他在8月13日当天,不止一次问过自己的问题。“哪有这么多为什么?当眼见为实的真相出现时,之前的一切疑虑和犹豫,都没有了力量。当初我选择学新闻,后来我选择做记者,甚至从文字跳到摄影,不就是为了这个吗——看到不容质疑的东西,记录并且传播出去。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身体的延伸。从这个意义上讲,记者就是一个社会感官的延伸——这个职业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既不普通,却也并不更加高尚。”这是和小欣给自己的答案,也是一名记者的答案。  
7、我通过私下打听这种不正常的渠道获得新闻素材,然后加上自己的判断,主观判断,然后撰写了这篇新闻报道。我不应该在这种敏感的时候发表对市场有重大负面影响的报道,不应该仅仅为了轰动效应,抓取眼球这种目的,给国家和股民带来这么大的损失,我很后悔自己的行为。  
——《财经》记者王晓璐在央视镜头前  
继《新快报》的陈永洲,写剧本的宁财神,玩转红十字会于鼓掌之中的郭美美,在娱乐圈里浮沉的房祖名、柯震东、高虎,21世纪网的曾经“新闻圣徒”沈颢后,央视再次让嫌疑人面对公众认罪。“私下打听”“主观判断”“重大影响”等词句也加剧了公众的质疑。1996年,刑诉法正式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不得确定有罪”,被认为是无罪推定原则的中国式规定,2012年新的刑诉法,又增加了“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规定,以及对于侦查、审理过程中某些信息实行保密的规定。媒体都应该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在审判前就报道嫌疑人认罪的做法,CCTV也不应例外。  
8、中央电视台就是用了您的素材,您觉得有什么问题吗?  
——央视七套《美丽中国乡村行》栏目“实习生”  
9月10日,微博网友王源宗Bboy发微博称自己的摄影素材遭到央视盗用,找到对方理论却被告知“央视用你素材怎么了”,这让这位90后自由风光摄影师很傻眼。控诉盗用素材的微博转发量逼近20万时,栏目组终于回复:素材“系栏目编辑在淘宝网付费购得”,对“接听电话人员的不妥言语进行了严肃批评教育”。2014年12月,《少年不可欺》就曾引爆网络,一群“追气球的熊孩子”向抄袭自己创意的行业大佬优酷土豆和陌陌科技发出自己的声音:版权不可欺。从被欺的少年到被《我是歌手》节目组侵权的独立女导演;从新京报社几乎每月编发的反侵权公告,到财新传媒连发28个反侵权公告无人理睬,终于愤而起诉四家门户网站。7年前,《光明日报》法律顾问黄晓曾提出“传统媒体的草养肥了网络媒体的羊”这一观点,即报纸在种“草(原创内容)”,网站在养“羊(用户和流量等)”,网站依靠传统媒体的“草”养肥了自己的“羊”,却不给“粮草钱”。至今,这一观点仍被业界津津乐道。无论在什么时代,原创的精品内容都存在其独特的价值,对原创内容的尊重应是全社会认可的共同价值。  
9、(学界)在一些重要问题的关键时刻却总是保持习惯性的缄默。学界如果总是乐于规训业界,怯于抗斥公权,就着实很难让人尊敬。  
——石扉客《在双重沦丧的时代里休戚与共》  
在9月19日人大新闻学院建院60周年庆典学术论坛活动中,石扉客基于个体对业界和学界的切身感受,提出新闻学界越来越少对业界的声援,引发了学界和业界的一场讨论。曾经,业界批评学界纸上谈兵,学界批评业界理论浅薄。石扉客则指出当下学界在涉及舆论监督、新闻工作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对业界的支持不够给力。在他心中“以市场化媒体为主体的业界和有志于学术研究与公共参与并举的学界”,是否真的有职业共同体意识呢?依然是学界讨论和思考的。  
10、我的胸太大,这里装不下——彭玲玲  
11月18日,九派新闻一名记者的辞职报告意外走红。调侃式的离职信,体现了一个寄予理想的年轻人对新媒体平台的失望与落寞。在新媒体产品层出不穷的年代,它所依附的制度、所能获得的空间,最能决定它的未来。新媒体人进入其中,也经常产生困惑乃至不适,于是以调侃来解


 

(责任编辑:苏玉梅)
>相关新闻
  • 2015年移动互联网分析报告(干货)PPT
  • 2015年度微信500强文章解读:90后竟已成用户主流
  • 2015年数学界发生的11件大事
  • 2015年值得反复回味的十大互联网产品事件
  • 国家网信办2015年累计依法撤销387家网站地方频道
  • 2015年挤进前十名的微信段子,你看过几个?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