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县,地处华夏腹地,内保蜀口,外接甘陕,襟带秦陇,风土之盛,素有“陇上江南”美称。秦汉时,这里称下辨,因地理位置重要,具有雄厚的粮财、兵甲资源,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至今,这一带还流传着许多与历史名人相关的风味小吃,这些风味小吃既讲究色、香、味、形和营养的搭配,又与历史故事融为一体,蕴含着源远流长的“食文化”。李崖豆腐救了张飞之困
“李崖豆腐好,常吃人不老。”这是时人对成县地方特产李崖豆腐的赞语,这里的豆腐以洁白、清香、鲜润、滑软和历史悠久著称于世。史载汉献帝建安22年,刘备遣张飞、马超等将屯兵下辨,以固汉中。据说,张飞率大军攻取下辨东南关隘固山后,沿青泥古道向西北进击,行至峡口驿,因悬径崎岖,粮秣不济,营中兵马劳顿,难以行走。这时,只见一路行人挑着豆腐从峡口驿正北方向的李崖涌来。原来,当地百姓闻听虎将张飞要屯兵下辨,无不喜出望外,便不约而同做了豆腐,以犒劳士兵,以豆渣喂马。数日后,张飞兵马体力恢复,士气大振,出师连连告捷,这就是李崖豆腐解救了张飞之困的故事。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李崖的豆腐制作越来越精细,品种越来越丰富,逐步形成别具一格的地方特产。李崖人几乎每家都会做豆腐,他们集传统制作技法与科学工艺于一体,凭着清冽甘甜的泉水,选用优质黄豆做豆腐,一年四季保持豆腐的新鲜。李崖豆腐不仅质地细嫩、保水性好,而且弹性强,色泽美观,成形好,加配适量的肉类、禽蛋、蔬菜、山珍、海味等,经炒、炸、熘、熬、炖、凉拌等方法,可以做出几十个品种的豆腐菜。
醪糟酒助蜀军大破魏兵
醪糟,又称甜糟,是成县的地方特产之一。味道香甜可口,是一种高级滋补品,能补气养血、开胃健脾,常喝使人体格健壮。据说,三国时期这里的醪糟还与诸葛亮曾有缘分。
蜀汉建兴6年春,诸葛亮率领主力部队出祁山,取得了不少胜利,一举拿下了当时甘肃东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诸葛亮在班师返汉中时途经下辨,当地百姓纷纷捧出坛装的醪糟,慰劳蜀军将士。正当蜀军要离开下辨时,魏兵突然从散关方向杀过来。诸葛亮用醪糟款待三军将士,将士们饮完醪糟后,争先恐后冲入敌阵大破魏兵。凯旋时诸葛亮感慨地对部下说:“多亏下辨百姓的醪糟酒,才助我们打败了魏兵。”自此,这里的醪糟便驰誉四方,成为陇上的风味名肴。据科学分析,醪糟含有大量的糖酸、蛋白质和人体所需要的多种氨基酸等成分,富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近年来,成县醪糟在酿造过程中融进现代科学技术,加进了适量的相关中药,使之具有一定的药膳功效。
陈式“火烧”定二郡
在成县街头,“火烧”是一种独特的风味食品。这种“火烧”选用上好的面粉作原料,辅之以清油、调味品、核桃仁等佐料烙制而成,形体略小,通身白而微黄,外焦内虚,皮薄层多,食之酥香可口,口味极佳。
蜀汉建兴7年春,诸葛亮派遣护军陈式攻武都、阴平二郡。据说,陈式攻取下辨后,时值天旱,人马饮水困难。陈式见士兵饥渴难耐,便奏请丞相诸葛亮下令暂缓进军。诸葛亮再三思忖:“攻取两郡乃伐魏保蜀之大计,岂能半途而废!”遂令陈式以军令为重,早日克定二郡,为保蜀汉江山建功立业。陈式听了丞相的训示后,苦思冥想,忽然悟出了到民间讨教的道理。他拜见地方乡贤名士,谋求万全之策。众人以为:用干面掺入水,加上酵子,和成面团,揉光发好,做成小饼,铁鏊炕烙,为烧饼,既可解饥,又能安定军心。陈式觉得此乃良策,便命士兵效仿烙制,做成圆形烧饼,因用炭火烧烙,故名“火烧”。蜀军备足了便于随身携带的“火烧”后,将士情绪高涨,势如破竹,乘胜而进,很快克定了武都、阴平二郡全境。从此,这里的“火烧”便风靡各地,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