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前期,吐蕃征服了青藏高原诸部族,党项羌被迫北徙贺兰山,酋长拓跋赤辞率部归唐,太宗世民赐姓李。约在七世纪中,党项羌逐渐进入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界地带,过着游牧生活。“安史之乱”后,内迁到银川、陕北等地的党项族发展壮大,开始向河西地区渗入。唐末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头领拓跋思恭受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夏国公,所部日益强盛。宋初,党项族夺取了陕北地区,不断向宁夏、甘肃扩张;公元1003年,他们联合契丹抗宋,越黄河攻取西凉州;数年后占领甘、瓜、沙、肃诸州,控制了整个河西走廊。此后在首领元昊率领下,直指环州(今环县)、庆州(今庆阳)和兰州,奠定了“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依贺兰山以为固”(《西夏书事》)之势,终于1038年(北宋仁宗宝元元年)正式建国,号“大夏”,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历史上称为“西夏”。
西夏在甘州置甘肃军司,辖镇夷、番禾二郡;镇夷郡治甘州,领宣化(张掖)、西凉(武威)二府。军司戍兵3万,负责二郡防务。之后的两个世纪,张掖一直是夏王朝在西北的政治、军事、经济大本营和河西地区最大的粮仓。西夏最强盛时辖22州,地域包括今宁夏全境、陕北地区和甘肃西北部、青海西北部、内蒙古部分地区,与辽、金先后成为同宋王朝鼎峙的少数民族政权。此间他们广泛汲取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仿效中原礼仪典章,订官制、订军制、订法律,兴修水利、发展农耕,尊教育、办学校,使河西走廊和银川地区很快成为富饶的“塞上江南”。元昊还采用汉字笔法,创制西夏文字;这种文字结构复杂,使用时间长达四五百年。元代末期还有部分地区沿用,并将西夏文称为“河西字”,保留下来的有6000个之多。
党项族崇佛,西夏在张掖建造了不少寺庙禅院。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丰富发展了我国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的木构架体系建筑艺术,以其完美、绝妙的形式和高超的建筑技艺,独具风格地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为华夏建筑艺术宝库留下了不少瑰宝。
史载:大佛寺原营建的规模极大。除现存建筑外,还有天王殿、观音殿、轮藏殿、万圣殿、关祠殿和众多僧寮客堂,以及称为“寺中寺”的金塔寺、感应寺几个群体,占地10万平方米,是当时全国规模庞大的几座佛寺之一。据十六世纪到过这里的波斯商人哈智莫合美德记叙,“该寺有僧众四五千人”。由此可见,早在500多年以前,寺中气势之恢宏和香火繁盛,已名闻古中亚诸国。
大佛寺系敕建寺庙,宫廷官式建筑,具有明显仿皇家宫殿廊庑式布局的特征。几座主体建筑贯穿在一条东西走向的中轴线上,左右配殿及其它建筑均衡式对称排列。整个建筑群结构紧凑,布局严谨,气势雄伟,极为壮观。
雄踞中心突出位置的卧佛正殿,供奉佛祖释迦牟尼,是全寺的主殿。殿平面呈长方形,两层楼阁、重檐歇山顶、青瓦飞甍,40根朱柱环立、以重层宝装柱础承载,四周木廊回绕,屋顶高大陡峭、脊饰吻兽及宝顶葫芦,斗拱交错、翘般翼张、曲线优美、雄浑威严,平面结体工整规范、空间组合变换多端,给人以既潇洒自然、又厚重深沉,既鲜明真切、又朦胧空灵之感。飞阁重檐设计之精、瓦脊角饰搭配之巧、雕梁画栋色调之美、格局风韵构思之奇,无不令人拍案叫绝。殿高20.2米、面宽11间、52.6米,进深9间、28米,面积1472.8平方米;殿身宽9间、45.3米,进深7间、20.6米。面积933.18平方米。其体量仅次于我国现存最大的佛殿——山西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就佛教以外的其它殿堂相比拟,亦可名列故宫太和殿、岱庙宋天贶殿和曲阜孔庙大成殿之后。《甘州府志》载,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战乱毁坏大殿部分构件,永乐九年(1411)维修时,“最大的石料曾用40个轮子的大车拉运”。如此浩浩规模,可以想见古代建筑艺术家们精湛绝伦的创作水平和艰苦卓绝的建造历程。
仅次于正殿的另一主体建筑,是寺后方居中矗立的佛塔。塔全用土坯泥巴建造,郡人称之为“土塔”;也有人将它与张掖金塔、木塔、水塔、火塔并称为“五行塔”。此乃奉佛舍利之所,据说是葬汉译佛经首创者迦叶摩腾的骨灰处,亦《甘镇志》以为“迦叶灵迹”者。塔为喇嘛教式弥陀千佛塔,与北京妙应寺、山西五台山白塔有相似之处,但更多地保留了西北少数民族的特点风格。塔由“基、身、刹”三部分组成,通高33?郾37米,居张掖历史上数十座宝塔之首。塔基正方形、上下两层,边长23米。四周木构檐廊,佛家称为“轮经廊”。塔基上两层须弥座,皆呈“十”形。第一层座的四隅建有8座小塔,造型极为俊美;其上是形如覆钵的塔身,上置第二层须弥座,四面各开5个小龛,每面置铜佛1尊、石雕佛4尊,世人称为“五方佛”。之上十三相轮呈锥形逐层收敛上升,极富节奏变化的韵律感。相轮顶部直径4?郾6米的华盖辐射状伞张,下饰36面铜质垂挂和36个铜流苏风铃。微风吹拂,铁马叮咚,益衬出佛寺的圣洁清幽气氛。华盖上的金顶高3米,用1600斤黄铜冶铸而成,富丽堂皇,更添了几分庄严。尤其是双层五塔塔肩处开龛供佛,其设计独到、构思绝妙为古塔建筑所罕见。
寺内其余诸殿,无不气宇轩昂。万圣殿面宽5间,单檐歇山顶、青瓦覆面,上饰琉璃花边和图案,愈显得流光溢彩,既有皇室气魄,又具民间韵味。藏经殿则古朴雄健、浑厚自然、造型典雅、静穆端庄,不禁使人联想到佛教典籍中经的精微博大、律的威厉森严、论的深遂远哲,肃然起敬之感会油然而生。
位于山门之后、正殿之前的牌坊,两重飞檐下各有斗拱数层,耸出的昂头有四五百根,极尽威严。牌坊两侧对称配置二层钟鼓楼,钟南鼓北,相映成趣;其绣角画拱、霞晖九霄,藻井丹楹、华垂四照,修廊重覆、高阁般般,犹如两尊护法金刚守侍在佛殿左右。盖钟鼓为法器,晓击则破长夜、惊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味;每至万籁俱寂的清晨,或苍烟落照的黄昏,几杵疏钟、数般暮鼓、街廻巷应、其声独清,令人禅机顿悟,心地立时澄澈明净。
佛寺建筑奇特,还在于“寺中有寺”。卧佛殿南原为感应寺,既独立成章,又蕴涵其间。明清两代皆设水陆堂于此,逢水陆节作普度众生的大型道场,遍施饮食以救度水陆鬼众解除烦恼、脱离苦海,佛家称“水陆斋”。法会期间,城乡僧俗并翰苑才子、丹青名士咸聚寺内,诵经礼佛、登临赋诗、梵香作画、鸣磬题书,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张掖原存有大量明清水陆造像和众多文人书画,大多出自斯地。佛殿北为金塔寺,与感应寺遥相对峙、左右呼应,考古学家以为唐代建筑。寺中金塔殿,单檐攒尖覆斗式,硬墙樨头、方形斗拱,大气磅礴、庄严雄伟,其材质造型极佳,一般殿堂莫能与之争美。殿内供奉铜铸三宝佛;殿顶叠建塔基,上置丈余高的铜质六角亭鼎风磨宝塔1座,塔上嵌有金顶,故称“金塔”。每当旭日初上,塔顶光华四放,整个寺院金碧辉煌,实为张掖一大奇观。
作为河西建筑文化代表作的张掖大佛寺,整个建筑群造型别致、布局严谨、主题突出、基调鲜明,端庄严肃之中,讲求曲尽其妙、静中求动、方圆结合、虚实相融、形神兼备、以形写神;丰富的装饰技巧、鲜明的地方特色、独具匠心的营造方式、深沉含蓄的艺术风格,并融东方书画于建筑环境、用规范化素材组合成变幻无穷的人工景色、从而浓缩大自然的美感等,都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它折射出西部民族艺术意境的壮美和魅力的永恒,是一个时代建筑文化领域中举足轻重的一块巨石;它承载着历史文明,是我们研究古西夏历史文化背景和张掖多民族合作社会生活环境的无字史书。